文化部長李永得8日訪視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對於歷時20多年,發掘出土物件高達800多萬件,除有許多的「台灣第一」,年代更早至5000年前的出土遺跡,驚嘆連連。李永得也期許,考古管持續深化並擴大博物館研究量能,開展跨國合作。
南科考古館指出,搶救南科遺址過程中,考古團隊發掘許多「台灣第一」的出土遺跡,包含距今約5000年的「大坌坑文化人」,其身高和體型與現代台灣人相去不遠;同樣出土自大坌坑文化南關里遺址的「台灣第一狗」,距今5000至4300年,其中兩具狗遺骸骨架完整,且擺放方向皆與埋葬人體的方向相同,研判生前與其主人有密切關係,可能被視為社群成員相待,也是現今台灣最早養狗的證據。
此外,館內展出出土於南關里東遺址的「台灣第一米」,距今5000至4300年,更是台灣目前發現最早人工栽培稻米、小米的紀錄,顯示台灣史前居民可能在5000年前,就已懂得人工栽培稻米與小米,不再侷限於原始的採集與狩獵。
李永得表示,南科考古館幾年來累積了豐厚的研究成果,經由人骨基礎資料,進行史前人之性別、年齡、病理現象、身高及牙齒等型態分析,進而推估史前人的健康狀況、人口結構、社會互助行為、族群分類等內涵。
李永得也稱,期許南科考古館未來加強與國內外專業單位合作,結合相關考古證據與成果,持續深化對史前人的社會組織、社會階層、交易圈及性別分工等研究,增加大眾對史前台灣的自然環境與歷史住民的想像,以更廣闊且包容的方式建構台灣人民的自我認同,並發掘出更多台灣與世界的連結。
南科考古館表示,自1月29日起,南科考古館將推出特展「牽手平埔:台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結合館藏之考古出土遺物與平埔族群典藏文物,呈現平埔族群的文化變遷,使大眾了解平埔族群文化在台灣的重要文化地位,歡迎民眾到館參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