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日晚間宣布,即日起開放華語文獎學金生及優華語獎學金生等境外非學位生入境,約計1400人。不過獲入境資格,陳情時間長達1年,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盧宸緯認為,本次防疫凸顯我國境外生政策思維隱藏歧視,境外學子來台,被排在外交與商務等人之後。
盧宸緯近日以〈既鼓勵又設限,虛無的華語生政策?〉一文投稿Yahoo論壇,文中提到,已獲我國入學資格的華語生,多次遞出請願書、持續陳情近1年才獲入境機會。「教育部一方面說要開發華語生新生源,另一方面卻又不讓既有的華語生源來臺;錯亂的華語生政策,讓人不解。」
盧宸緯認為,綜規此次防疫過程,凸顯我國境外生政策思維中所隱含的「歧視」,來台就學的境外生返台順序,是被排在外交公務、商務履約、其它經特別許可的境外人士(含移工)、參加國際會議及商展、度假打工、實習代訓、尋職等境外人士之後
她並提到,當政府開始開放境外生返台後,卻可發現是以「持居留證與否」、「疫情風險程度」、「來台學習領域」及「持有教育部獎學金與否」,依序將境外生群體逐步畫分,進行差異對待。
盧宸緯提到,本次不斷陳情的華語生群體,就在這些由政府訂定的判準中,「一次次的被從境外生群體中切割出來,再一次次於所屬的華語生群體中被切割畫分,被政府仔細檢查、審視是否具備允許來台的資格。這些歧視性的對待,是基於甚麼樣的考量?為何存在?」政府從未說明,令人不平。
盧宸緯更指出,根據境外生權益小組日前發布的新聞稿來看,這次華語生回台困境的過程反映諸多問題,像是華語生因此學習中斷、台灣的房租得持續支付還有華語教師受波及被解聘等情況,都顯示我國華語文教育產業,已出現危機。
盧宸緯認為,友善便利的生活環境的這項條件,是教育部在「全球華語文教育專案辦公室」官方網站中,列為「為什麼要來台灣學華語」的行銷論點之一。然而,無論是友善或是便利,這些元素在於華語生政策中,卻難以看見。「或許對政府來說,無法入境的華語生只是冷冰冰的數字,但對華語生來說,卻是不斷被延宕、耽擱,陷入高度不確定,不知該往何處的挫折人生。」
盧宸緯強調,這樣的挫折經驗,恐將造成「漣漪效應」,影響我國華語文教育及高等教育品牌,就算政府以「台美教育倡議」、「台灣優華語計畫」來救援,也無濟於事。
盧宸緯呼籲,政府應當摘掉歧視的有色眼鏡,讓世界看見我國保障境外生權益的具體作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