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屆電動車大展—「2035 E-Mobility Taiwan (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將於今年10月20日至22日在南港展覽2館展出,時間尚有半年。主辦單位外貿協會今天辦理展前國際記者會,邀來mTARC(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台達電、及鴻海MIH(電動車開放平台)等指標參展單位,共同討論電動車市場與商業模式。
「將來電動車大爆發,台灣要扮演甚麼角色,是繼續代工?還是做系統整合?還是自有品牌?」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開宗明義點出,10月這個移動展,就是要去整合全球大車廠,找出與國內企業互動所在。
由經濟部技術處整合學研單位成立的mTARC,主委胡竹生表示,彭博分析在 2035到2045年中間,會有個交叉點是電動車銷量大於燃油車,但他認為會更提前。原因是因為各國政府提出補助計畫,以充電樁不方便問題來說,像國內經濟部、內政部都已在推動解決。
台達品牌長郭姍姍以減碳看好電動車會有非常高成長,說交通排放占整體碳排10%,各國正競相提出更具體減碳方案,比如說歐洲2019年汽車每公里碳排要求在130克內,2021年要求到95克,車廠達不到,得花更高成本購買碳權,這會驅動車廠往電動車移動。
MIH聯盟技術長魏國章以自家平台舉例, 把80%開發工具弄好放在上面,大家都可以來造車,剩下20%是品牌跟市場,電動車這塊誰都有機會,尤其是新創公司。目前MIH會員有1500家,還在增加當中, 7月平台會獨立出去,6月25日會公布比較多合作方式與商業模式。
對於2035 E-Mobility Taiwan展,胡竹生看好可以集合重要競爭力產業,展示不同面向,如車輛未來零組件、還有整合系統、自駕新的商業模式,能刺激有心人士來做新創。
「對E-Mobility主題非常期待」郭姍姍說,從消費者角度想,就是充電方便性。電從哪裡來?要看如何讓城市電網更有韌性,管理要更有效率。因此除期待這個展展示電動車生態系,也可以讓微電網、城市運營有機會被關注,展出面向更完整。
育成法人機構,時代基金會執行長趙如媛則期許貿協為台灣產業說個好故事,她說台灣在電動車供應鏈裡很多企業做出世界第一,我們少量多樣客製化設計,在全世界非常有競爭力,貿協可以扮演更好角色,跟全世界說明跟推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