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開打以來,美國復甦腳步在全球名列前茅,美股持續創新高,經濟數據捷報連連,縮減寬鬆(Taper)、停止購債,乃至於宣布升息只是時間問題,事實上,部分新興國家面對物價上漲壓力已開始升息,當貨幣政策不再寬鬆成為新常態,聯準會動向將牽動全球資金流向。

回顧全球金融海嘯期間,美國聯準會實施量化寬鬆政策(QE),從2009年3月開始共實施三輪QE,聯準會總資產膨脹了超過了4.5倍,資金外流至非美區域,美元指數初期大跌,中間因歐債危機才有回升跡象,但整體來說處在區間偏弱震盪。隨後,全球經濟逐漸步入正軌,聯準會也於2013年下半年開始討論縮減購債,到2014年1月開始縮減QE規模,直到2014年10月QE正式退場,而2015年12月開啟了升息循環,美元指數在縮減寬鬆的激勵下,於2014年年中築底後快速噴射式走強,從80一路上升至100,隨後在漸進式升息下,最高來到了103之上。

2020年疫情爆發,各國央行全力救市,多國股市頻創新高,大宗商品原物料,像是原油、農產品及貴金屬等,也多數創下歷史新高,美元指數是少數一路低迷至今的資產,從2020年美元指數從高點103回落計算,下挫超過13%,與所有漲翻天的資產形成強烈對比。

此時正是分批佈局美元指數ETF的良機。元大投信提醒,期信ETF持有的是期貨契約,到期前會將部位轉至其他月份,而不同月份的期貨價格可能不同,因此期信ETF的績效表現可能與現貨有所差異,投資人操作時應謹慎評估自身風險屬性與商品適合度,嚴設停損規劃。

#全球 #美元指數 #聯準會 #QE #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