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報導指出,東京證券交易所第1部(第1類股)上市企業可說是日本一流企業的代名詞,但第1部即將走入歷史。
目前東證分成第1部、第2部、JASDAQ(分為「標準」、「成長」兩種),以及Mothers共5個市場。不過,今年4月4日起,東證將重新分為Prime(主要)、Standard(標準)和Growth(成長)3種市場,這是東證60年來首見的大變革。
《財訊》分析,東證區分這3種市場的條件大致是:主要市場—流通股票總市值超過100億日圓,流通股比率達到36%以上;標準市場—流通總市值超過10億日圓,流通股比率達到25%以上;成長市場—流通總市值達到5億日圓以上,流通股比率超過25%。
市場劃分曖昧 催生新制
根據東證1月11日公布的名單,未來在主要市場上市的企業共有1841家企業,標準市場1477家,成長市場459家,在上市櫃公司的占比分別是49%、39%和12%。
根據《財訊》報導,關於重新劃分板塊的原因,東證指出,首先是各市場的概念曖昧不明,第2部、Mothers、JASDAQ的作用重疊。制度如此紊亂,要回溯日本證券交易所的歷史。1部於1949年誕生後,日本經濟高度成長,為方便中小企業籌資,1961年成立了東證2部;1999年又為了新興企業開設了Mothers。
另一方面,1963年日本證券業協會創立店頭市場,即現在的JASDAQ,目的也是要讓中小企業籌資。2010年JASDAQ被大阪證券交易所吸收合併,2013年東證又和大證整合為一。
《財訊》報導指出,但在兩個證交所整合之前,雙方分別有新興企業籌資的市場,IPO競爭激烈,因此東證調降「內升」的門檻。企業直接在1部上市,需要總市值超過250億日圓,但如果從2部或Mothers轉到1部,只要總市值達到40億日圓即可。
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值幾十億日圓的企業,如果想取巧,就從Mothers轉往1部上市,導致1部企業大增。2016年突破2000家,10年內增加了3成,1月11日為止,共有2185家,占所有上市櫃公司3777家的58%。其中有些總市值很低、交易量很少;而且家數太多,也增加了研究機構分析的困難度。
流通股票設限 讓企業分流
《財訊》報導指出,東證需要改革的另一個原因,是上市公司缺乏提高企業價值的誘因,在1部上市後,只要市值不低於10億日圓,就不會下市,幾乎沒有經營壓力。於是一些企業到了1部後,業績就原地踏步。
此外,一些企業交叉持股,或母公司、董事等持有大量股票,以至於在外流通的股票數不多,外部人士很難投資。因此這次規定了在外「流通」股票的占比。東證希望嚴格訂出標準,有助於新陳代謝。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