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覆對汽車零件供應鏈仍有斷鏈風險,全球車用晶片短缺持續未解,所有汽車製造商都為缺晶片所苦惱,加速汽車製造成本上揚。車商透露,進口車商從去年中起,陸續調高新年式車款報價,國產車業者也在今年初跟進調高國產車售價,加上船運量滿載的狀況仍相當嚴重,預期最快第二季末,就會有業者扛不住成本壓力,今年二度調高新車售價。台灣機車產業也難以置身事外,本土機車雙雄光陽、三陽各有至少3萬輛的內外銷訂單未消化。而調漲是否影響買氣來論,深陷缺車問題的車市,消費者還是希望早點交車,今年初車價調漲對買氣幾乎看不出影響,消費者對於漲價、折扣縮水、配備降級、長時間候車的容忍度大增,以致讓汽車業者對年內二度漲價成功有信心。

元月缺車環境下,儘管新車領牌數字年減二成,但訂單動能仍不滅,2月為傳統旺季,全月的接單目標就已於月中提前達陣。

三陽工業(2206)Tucson L的熱賣,加上125cc等級普通重型機車交車量稱冠市場,激勵1月營收突破40億元大關,達41.56億元,不僅改寫同期新高,更創下單月營收次高紀錄,年增11.64%、月增5.09%。汽車銷售戰力大增下,看好將推升三陽營收業績再創新高。

車市龍頭和泰車(2207)自結1月合併營收224.13億元,年減15.89%、月增11.42%,主要為進口車產品缺車干擾業績下滑。不過和泰車評估,晶片荒等問題將趨緩下,樂觀新車供應產能將逐步回升,加上國人購車意願強勁下,樂觀全年台灣車市將成長至46萬輛,和泰車今年也設定16.4萬輛(含大型商用車)的新車銷售目標,挑戰業績新高紀錄,預料業績將呈成季季高的趨勢。

中華(2204)1月合併營收28.12億元,月增24.76%、年減26%。中華車解釋,元月營收較前月大增,主因係進入商用車銷售旺季,加上經銷商年節前備量,導致提車量增加近2000輛。而呈現年減少,則是因為去年同期受前一波政府舊換新補助即將結束,基期大幅墊高所致。

裕日車(2227)1月合併營收衝至35.42億元,寫下近三年單月營收新高,年增10.69%、月增123.09%。公司的延後漲價策略奏效,有效催出農曆年前買氣,單月新車銷量重返3000輛大關,催熱業績表現。

和大(1536)1月合併營收5.23億元,年減14.29%、月減2.4%,創下去年3月以來的11個月次低紀錄,主要是受缺工、塞港等因素干擾,加上車用晶片短缺影響車廠客戶提貨。法人預估和大今年業績仍可望增加10%至15%區間,但也要留意海運貨運成本上揚之逆風。電動車版圖,外資法人認為,和大在美系電動車大廠客戶以外的電動車客戶專案明顯放量,預估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可明顯增溫。

裕隆(2201)自結1月合併營收76.46億元,年減4.7%、月增12.55%。裕隆表示,元月營收年比下滑是因自主品牌納智捷銷量減少及M7車型停產影響。

豪華車專業經銷商汎德永業(2247)受惠於BMW新車大量到港,以及X3、X4新車上市蜜月效益,元月合併營收衝上45.91億元,年增率6.25%、月增率40.47%,改寫單月新高紀錄。熱門新車款陸續交車,依目前預收單仍相當熱烈的情況來看,新車銷售動能將可望延續。隨著國內經濟動能持續擴增,房市、股市景氣保持熱絡,國旅旺盛提高用車需求等利多因素下,汎德永業預估今年台灣新車市場仍將持續火熱,在新車供貨無虞情況下,公司對今年新車銷售表現展望樂觀。

汽車金融雙雄和潤企業(6592)、裕融(9941)受惠於汽機車與商用車市場買氣旺,帶動分期付款業務,加上企業融資業務穩健成長,以及資產餘額持續增加,和潤元月合併營收衝上17.88億元,月增2.45%、年增28.49%,再創單月新高,且寫下月營收連增七個月紀錄;裕融1月合併營收29.44億元,年增11.64%、月增2.76%,1月自結稅後淨利5.51億元,年增62.46%,亦締造單月獲利新猷,單月EPS達1.33元。

#裕融 #裕隆 #和潤 #汎德永業 #中華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