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份有關加熱菸與傳統紙菸危害及潛在危害性化學物質的調查數據出爐!陽明交通大學團隊分析加熱菸與傳統紙菸煙霧成分,歷經1年半的研究,發現加熱菸煙霧的8種羰基化合物當中7種(除丁醛)及4種特有的菸草亞硝胺,危害及潛在危害性化學物質都較傳統紙菸煙霧各減少2成至9成,以及7成至9成。
陽明交大榮譽教授劉宗榮與兼任助理教授鄒瀚興,採取和世界衛生組織同樣的實驗方法,研究加熱菸與傳統紙菸煙霧成分的危害及潛在危害性化學物質,並採用Health Canada Intense(HCI)的吸菸機採樣方法,收集菸草煙霧。這個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嚴謹的規範,研究結果與世界各國其他研究報告相符。
從2020年起,研究團隊首次對加熱菸與傳統紙菸煙霧成分進行比較分析,發現紙菸含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美國FDA定義的93種「危害及潛在危害性化學物質」 (HPHCs)包括「丙烯醛」與「亞硝胺」(NNK)。加熱菸不經過燃燒,理論上,這些HPHCs的量應該較低,但台灣目前缺乏這類研究與資料。
為追求科學事實,研究團隊希望探討與比較傳統紙菸與加熱菸當中,含有丙烯醛的羰基類化合物及NNK等菸草特有亞硝胺的數量,因此組裝吸菸機,採用HCI的吸菸機規範來模擬抽菸行為,進一步採集國際標準測試紙菸、市售紙菸及加熱菸的煙霧比較。
對氣態的羰基化合物,研究團隊採用WHO公告指引的醛類化合物專用萃取匣進行採樣,並做衍生化反應進一步深入分析。煙霧中懸浮微粒上的亞硝胺,也依據WHO公告指引萃取,再以質譜儀分別對羰基類及亞硝胺類化合物,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每個研究所用的吸菸裝置及後續樣本處理方法不同,導致研究結果有些微差異;但整體而言,這次研究發現加熱菸所釋放出8種羰基化合物的量(除丁醛外), 顯著比傳統紙菸減少約2成至9成,這種下降趨勢及程度,與世界各國已發表的研究結果相似。
研究團隊也發現,加熱菸釋放出丁醛的量,比較傳統紙菸高約一成,這與美國2019年研究指出丁醛在加熱菸煙霧中濃度上升結果類似。
關於菸草中的4種菸草特有的亞硝胺,這次研究結果顯示,標準紙菸與市售紙菸所產生4種亞硝胺的量,與現有文獻符合;研究也發現,加熱菸所釋放出的4種亞硝胺的量,顯著比傳統紙菸減少約7成到9成,與國際研究結果相符。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