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沒忍住饞,我在網上訂購了幾盒朋友推薦的小龍蝦球。本以為放進微波爐熱一下就可以食用了,沒想到這種產品叫「啤酒麻辣小龍蝦」。朋友說:「你去買一罐啤酒,把小龍蝦球倒入炒鍋加熱後,再倒入啤酒,翻炒出鍋。」我照做了。不知為什麼,做出來的小龍蝦居然真的特別好吃,「秒殺」很多大飯店做的小龍蝦。
真的是因為這種小龍蝦特別好吃嗎?當然這是基礎。但是,我的這種感覺背後,還有一個行為經濟學原理在起作用:雞蛋理論。
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家食品公司的蛋糕粉一直賣得不好。研發人員不斷改進配方,用戶就是不買帳。這個問題難倒了食品公司。最終,美國心理學家歐尼斯特‧迪希特發現,蛋糕粉滯銷,真正原因是這種預製蛋糕粉的配方配得太齊了,這讓家庭主婦們失去了親手做蛋糕的那種感覺。
於是歐尼斯特提出,把蛋糕粉裡的蛋黃去掉。這個想法被稱作「雞蛋理論」。雖然這麼做為烘焙增加了難度,但家庭主婦們覺得,這樣做出來的蛋糕,才算是自己親手做出來的。之後,蛋糕粉的銷量快速增長。
後來,美國人桑德拉根據雞蛋理論,提出了一個「70/30法則」。也就是說,如果你使用70%的成品(比如蛋糕粉)和30%的個人添加物(比如雞蛋),你就能用最少的勞動,把工業化的食品變成個性化的美食。
雞蛋理論,是源於消費者的一種行為特徵:我們對一件物品付出的勞動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該物品的價值。為什麼會這樣?美國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里認為,我們為某一件事物付出的努力不僅給這件事物本身帶來了變化,也改變了自己對這件事物的評價,我們為它付出的勞動越多,對它產生的依戀就越深。
這種現象,同樣出現在宜家。人們熱衷於購買宜家的半成品傢俱,回家後自己組裝。這種理論被很多人稱為「宜家效應」。
運用這種理論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用戶有參與感,可以利用投票、選擇、搭配等方式讓使用者付出勞動,留30%的工作讓用戶自己做,那麼這件商品就能在他心中擁有光環。
(木子/摘自中信出版集團《5分鐘商學院‧商業篇》一書,圖/臧強)
本文作者:劉潤
(本文摘自《讀者雜誌05月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