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工組織(ILO)發表最新觀察報告稱,經過2021年最後1季度的大幅增長,2022年第1季度的工作時數明顯下滑,比2019年第4季度(新冠危機前的基準)低3.8%,相當於有1.12億人次失去全職工作崗位。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總工時銳減當中,以中國減少幅度與規模最大,約佔全球工作時數減少總量的86%。

據《德國之聲》報導,中國大幅減少工作時數,主要是近期新冠防疫措施所致。除了中國的防疫限制外,烏克蘭戰爭沖也擊了全球經濟。報告指出,烏克蘭戰爭導致工時暴跌,俄羅斯的工時也大幅下滑,與2021年第4季度相比,分別下跌15和1.3個百分點。

而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面臨通脹壓力,尤其糧食及能源價格,全球供應鏈中斷、金融壓力上升以及貨幣政策的緊縮,尚未對世界各地的勞動市場產生全面影響。與新冠封鎖對工作時間的直接影響相比,金融和其他衝擊造成的經濟活動下降,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滯後才能完全顯現。報告提出警告稱,「2022年工時進一步惡化的風險越來越大。」

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萊德(Guy Ryder)表示,這些數字尚未全面反映出烏克蘭戰爭的衝擊。該組織認為,與新冠疫情前的水平相比,今年第2季度將減少相當於1.23億個全職就業機會,這裡存在非常真切的危險,下次的報告引用的數據可能會顯示勞動市場急劇惡化。

國際勞工組織的調查發現,疫情爆發2年後,多數勞工的收入還未恢復。2021年,3/5的工人生活在勞動收入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國家。此外,疫情期間的性別差距也在擴大。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工時的性別差距比危機前的基準大0.7個百分點。非正規就業的婦女受影響幅度最大。從收入群體來看,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國家的性別差距增幅最大。

2021年底和2022年初,發達經濟體的職位空缺急劇上升導致勞動市場趨緊,對於求職者而言,工作崗位數量上升。但總體而言,沒有強力證據可以表明勞動市場普遍過熱,因為許多國家仍有相當多的失業和剩餘勞動力。

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萊德表示,全球勞動市場的復蘇出現逆轉,不平衡和脆弱的復蘇因為各種危機加深而變得更加不確定。這對工人及其家庭,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將會是具有毀滅性的,甚至演變成社會及政治混亂。

#勞動市場 #國際勞工組織 #工時 #復蘇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