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近期刊登一份數據,顯示過去3年發表的學術文獻中,同時隸屬於中美兩國學術單位(dual-affiliation,下稱「中美雙重所屬單位」)的作者人數,正呈現「斷崖式下降」。同時,中美兩國學者合作發表的論文數也在去年首次下降。分析認為,這與中美緊張關係,以及先前的「中國行動計劃」有關。
《自然》雜誌分析發現,過去3年裡發表的研究論文中,中美雙重所屬單位的學者數量,下降超過20%。去年,美國與中國兩國學者合作發表的論文數量也首次下降。
分析發現,中美雙重所屬單位的作者人數,於2018年達到1萬5000多位的高峰,2021年剩下不到1萬2500人。這種變化可能也有助於解釋2021年中美兩國學者合著的論文數量為何出現下降,儘管兩國發表的總論文數量都在增加。
《自然》引述學者分析認為,中美學術合作下降,很大原因是受新冠疫情影響,但兩國的政治緊張情勢也是重要原因,其中包括由美國發起且備受爭議的中國行動計劃。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教授張悅悅(Joy Zhang)表示,「我們開始看到行動受限和政治化加劇所造成的破壞性後果」,中美雙重所屬單位曾被視為一種榮譽,可如今學者們卻避之唯恐不及,生怕被視為「科學間諜」(scientific espionage)。
美國賓州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的政治學家沈岱波(Deborah Seligsohn)表示,中國在某些領域的研究擁有世界一流水準,但美國政府似乎不再支持與中國曾經持續數十年的科研合作了,若真如此,「將切斷我們對於目前科學界很大一部份的參與」。
為《自然》雜誌進行這一調查的,是荷蘭的學術資料庫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集團分析人員,他們通過檢索該集團的Scopus學術文獻資料庫後,發現這些趨勢。
自川普時代開始的中國行動計劃,用以針對中國對美的經濟間諜、竊取貿易秘密及惡意網路攻擊,由於針對許多學術人員而引發爭議,美國司法部於今年2月宣布結束。但該計劃對中美學術合作造成的負面衝擊並未消退,因為學者仍擔憂他們與中國的合作,可能會在未來成為美國政府針對的目標。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