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強對大陸的半導體出口禁令,影響範圍從邏輯晶片擴大至記憶體、硬體擴大至軟體。近年受禁令箝制,大陸致力投入經費以期實現半導體自主,而且確實取得部分技術突破,但專家認為,大陸仍難以達成商業化的量產,並稱這可能使其面臨「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moment)的處境。
路透社報導,拜登政府10月7日公布一份禁令,禁止美國企業向陸企出售半導體製造設備。大陸一直是全球最大半導體消費市場,但僅占全球15%的產能。花旗經濟學家在報告中指出,「大陸可能會因技術脫鉤,而在該領域陷入『史普尼克危機』,尤其是在半導體產業」。
史普尼克時刻指的是1957時,世上兩大強權之一的蘇聯領先美國發射史普尼克1號人造衛星,嚴重打擊當時居領先地位的美國士氣,並陷入一陣恐慌和焦慮。
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研究預估,在2021年,一個國家至少要投入1兆美元的資金,才能夠建立一個完整的晶片自主供應鏈。專家表示,由於新一波的限制,迫使大陸晶片製造商透過不受禁令影響的舊技術,尋求創新工程解決方案以嘗試生產先進晶片。
報導提到此前有分析師發現,中芯使用深紫外光(DUV)機台成功生產7奈米晶片,但專家表示,這不太可能產出足以量產的商用產品。追蹤全球記憶體行業台灣顧問Marco Mezger表示,「你可以調整特定工具,但能有多少產能?如何實現能夠商用產量?這些都是問題」。
專家指出,大陸設備製造商落後海外同業約4到5年,這使其無法作為應用材料、科磊或科林研發等供應商的替代來源。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