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訂今年初上路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爭議多時,衛福部長薛瑞元昨透露,預計下周就會公告,明年4月上路。基層醫師擔憂,擴大適用對象後,資訊能力強的大醫院恐會將病人吃下,違反分級醫療精神。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已與醫院、診所做過討論,未來會將慢性病患使用通訊診療依附在健保的計畫之下,包括社區醫療、代謝症候群計畫等,這些計畫主要的執行單位就是診所。若病患仍選擇大醫院,接受通訊診療則需自費。
衛福部去年底完成《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預告,將適用對象擴大,包括慢性病患、安寧病人、行動不便者、傳染病和災害對象、旅外國人均適用視訊診療,該草案今年1月底預告期滿,原訂年初就可上路,但因出現爭議,延宕至今。薛瑞元昨表示,衛福部已針對可能有問題的部分進行溝通,目前已取得共識,預計11月中旬就會公告,明年4月上路。
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疫情期間的視訊診療是不得已的,疫情結束後,新冠肺炎也已恢復常態,必須親自診斷。視訊診療不是正常醫療,他不反對偏鄉地區、行動不便者使用,但不應該「正常化」,開放慢性病患等人使用。醫師還是要親自接觸,才能聽診、觸診,做出病情的判斷。
若要廣泛推動視訊診療,林應然擔心,一般的診所恐怕沒辦法做,一定要財團、大型醫院才有設備,而大醫院可能會挾持設備,將所有病人攔下。本來嚴重疾病才需到大醫院就醫,最後恐怕變成「一條龍包下」,違反分級醫療精神。此外,視訊診療時的身分鑑定也是個問題,他呼籲衛福部勿將視訊診療普遍化。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認為,通訊診療是全球趨勢,不至於讓大、小病都往大醫院跑。明年開放慢性病使用,可以得到病情的診視之外,也可以線上支付,由藥師送來,以此避免長期穩定的患者舟車導論到醫院就醫,不僅讓民眾方便,也符合聯合國的永續精神。
洪子仁說,台灣和國外不同的是,台灣的就醫可進性非常高,大部分民眾還是希望面對面就醫,這是台灣民眾的個人習慣。在台灣發展視訊診療,可能只有慢性病患、機構住民、受刑人等特殊情況之下有需要。
面對基層醫師的有憂心,薛瑞元表示,「這就是為什麼到現在才要公告」。這段時間衛福部找了醫院、診所討論,做了決定。有異議的部分在於慢性病照顧,原來是寫的是「用藥照顧」,我們把長期用藥拿掉,不強調是用藥照顧,因為這是藥師的範圍。
另外,薛瑞元表示,慢性病患範圍過大,基層診所也擔心,資訊能力強的大醫院會把病人搶走,後來衛福部與醫界得到的共識是,把慢性病患使用通訊診療依附在健保的計畫,包括社區醫療、代謝症候群的計畫等。在這計畫之下,如患者有慢性病照顧的需求,即可提供通訊診療,這些計畫主要的執行單位就是基層醫療機構,也就是診所。若慢性病患選擇大醫院,就需要自費。
薛瑞元說,民眾在健保的計畫中接受通訊診療服務,是由健保支付給醫療院所。健保署也會協助基層診所進行設備升級,已有科技計畫在執行中,會將診所的醫療資訊系統(HIS)雲端化,目前有2個要談的,包括尋找能提供雲端服務的業者,並要求基層的HIS系統廠商能配合。至於未來的藥品物流、配送,已經有在討論,實際上的操作要涉及到人力,藥師如何配送,要實際操作才能知道。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