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上班族的張小姐原本有很多社交活動,也經常在網路發文分享生活,後來她卻開始推辭出遊邀約,連聚餐都不參加,原來她罹患「膀胱過動症」,怕憋不住尿、身上有尿騷味而不想出門,膀胱過動症雖不致命卻偷走她的生活。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泌尿科醫師陳奕宏表示,經過重新生活模式及膀胱再訓練、骨盆腔運動的物理治療,搭配服用藥物,張小姐約3個月後擺脫這個疾病。
陳奕宏解釋,正常人膀胱約可儲存至少400c.c.尿液,若膀胱有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的現象,導致尿急、頻尿、急迫性尿失禁的現象稱為「膀胱過動症」,臨床症狀包括常常忽然產生想解尿的感覺而且完全無法忍耐、一天解尿次數8次以上、來不及到廁所就尿出來了等。
他指出,各個年齡層都會出現膀胱過動症,發生率也會隨著年齡而增加,台灣65歲以上的人有4成民眾符合膀胱過動症的診斷,但羞於啟齒,甚至許多人認為排尿功能變化是老化過程不願就醫,喪失治療機會。
陳奕宏說,治療方面會根據患者狀態提供藥物,主要是以膀胱肌肉鬆弛劑、精神安定劑為主,目前較新型的用藥治療效果佳,且副作用少。如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在膀胱注射肉毒桿菌素,或手術擷取一段小腸或大腸來增加膀胱的容量,但手術處置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腹脹、慢性腹瀉等腸胃道後遺症,通常需要審慎評估後才會執行。
行為及物理治療上,每天的飲水量要足夠但應少量多次,教導患者適度「憋尿」以達到正常尿容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及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或茶也有助於減緩症狀;做凱格爾運動可強化骨盆底肌肉,也能抑制相關症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