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球同步普查結果,今年全球黑面琵鷺為6988隻,相較去年增加355隻,突破紀錄,但台灣的數量首次微幅下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確切原因不明,但2011年曾發現減少狀況,隔年卻發現數量回升,會持續進行長期的監測與調查。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由香港觀鳥會聯繫各國定期於每年1月進行,今年普查日期在1月20日至21日舉行,共記錄6988隻的黑面琵鷺,其中台灣記錄到4135隻,是黑面琵鷺最大度冬地。林保署表示,全球總數共增加355隻,各主要度冬區的數量都有成長,但台灣的總數比去年略減93隻。
林保署指出,全球黑面琵鷺數量持續增加,關注者都感到欣喜,但台灣地區數量微幅下降,確切原因尚不明,但2011年也曾經大幅減少,次年持續調查結果又回升,顯示族群調查仍需要看長期的趨勢,持續監測。
林保署也表示,在台灣度冬的黑面琵鷺逾9成集中在西南沿海地區,其中台南數量最多、2088隻,不過與去年相比,北邊的濁水溪口增加94隻,南邊的屏東則增加105隻,顯示黑面琵鷺個體有從以往分布核心區高雄、台南、嘉義北邊雲林與南邊屏東擴散移動的現象。
林保署表示,黑面琵鷺在台灣度冬可能面臨棲地飽和問題,為鼓勵漁民在收成之餘,提供水鳥友善覓食環境,林保署2021年起實施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將「陸上魚塭」納入給付項目,魚塭收成後於10月至翌年4月期間,符合至少連續維持1個月適當水位供特定鳥種利用,每公頃每年最高可核發1萬元。
但林保署表示,黑面琵鷺依然面臨環境壓力,台南市野鳥學會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去年至今年累計救援86隻黑面琵鷺,其中25隻經救援後野放,多為肉毒桿菌毒素中毒,原因是西南沿海冬季易高溫及雨水少,極端氣候加劇也可能使棲地環境中的肉毒桿菌產生毒素機會增大,須持續關注棲地品質。
林保署表示,在自然棲地有限的情況下,將魚塭等生產型棲地提供做為黑面琵鷺等候鳥的安全覓食地應是一個解方,呼籲更多漁民加入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一起維護候鳥在台灣度冬期間友善的覓食環境。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