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秦時期開始,女子出嫁時娘家都會準備一套陪嫁到夫家去的結婚用品或是財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嫁妝」,這項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含意。清代時,女性的嫁妝除了一般用品之外,還必備一條白色床單和神秘的鐵製盒子,究竟它們有什麼作用呢?
清代是最後一個王朝,在儒家文化長久的影響下,對封建禮制和倫理道德非常重視,婚嫁更是成為女性最具代表性的道德評價標準。當時出嫁的女子跟現代比起來有極大的不同,首先是當時對成年的界定比現在提前許多,許多人在12歲甚至更小的歲數就開始論及婚嫁。再來是婚事必需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幾乎沒辦法透過自由戀愛結婚。最後就是女子在傳統禮教嚴格的約束下,除了自己的家人外,幾乎沒辦法和外面的男性接觸,可謂是名符其實「未出閣」的閨女。
但這也衍生出2個難題,一個就是年紀太小的夫妻,不知道怎麼順利度過「洞房花燭夜」,新娘也不知道該怎麼證明自己是沒有發生過關係的「清白之身」。於是清代就開始在女子的嫁妝裡準備白色床單和鐵製的盒子,床單象徵娘家對該名女子清白之身的自信,主要用途就是為了查看女生洞房當晚有沒有「落紅」。而神秘的鐵製盒子則是裝了幫助小夫妻洞房的「說明書」,裡面充滿詳細介紹男女「魚水之歡」的畫冊、圖文、書籍,讓未經人事的年輕男女能夠順利進行,完成人生中的大事。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