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國」──現在都是這麼稱呼這個沖繩前世,直到一八七九年仍存在的政權。可是這個國家的誕生,其實有著相當多的謎團與傳說。就連「琉球」兩字,本身都打上了一堆問號。
明朝以前,中國的史料已經出現若干次「流求」、「留求」等與「琉球」相似的名稱,例如隨書就曾提及「流求國」,說隋朝派軍擊敗了流求軍,燒了他們的宮殿,俘虜男女千人。元朝也有發兵進攻的記載,稱元世祖和元成宗兩代時都曾對「瑠求」動武過。三國時代,東吳孫權曾出兵「夷州」,也有是不是到了琉球島的猜測。
隋朝、元朝時代的事情,雖然也有記入琉球官史之中,但琉球建成官史的年代,都已經是滿清入關後的事了,時間上明顯偏晚,因此這個紀錄並不可能是第一手,還不排除是編篡人員看了中國的史料,沒經過多加查證就直接抄過去的可能,難以作為上頭寫的琉球,與後來相同的證據。
直到明朝,琉球的中山國王察度和明朝建交,保持往來關係之下,才比較可以確定這時記載中「琉球」指涉的,就是現在的沖繩。
至於「沖繩」這個稱呼,起源說則有別於「琉球」的中國系統,是來自日本方面。據說是當時沖繩方言中的自稱,讓日本人聽成了「おきなわ」。而「おきなわ」這個名字,最早在《平家物語》便已出現。另外,《鑑真和尚東征傳》也記錄過「阿兒奈波(あこなは)島」。到了十七世紀,薩摩藩挾持琉球王國政權,將其視為轄下領區。於是製作以國為單位的「正保國繪圖」時,便以漢字「惡鬼納(おきなわ)島」標註琉球。除了發音類似之外,還暗指此島本來住著作亂的惡鬼,但被江戶幕府和薩摩藩的正義之師所馴服的意思在。
不過當時的日本,在正式場合主要還是使用「琉球」的稱呼。直到一八七九年併吞琉球後,或許是因為要淡化與中國間的關係,因此才停用這個名稱,改用「沖繩」代替。到了二戰後的美軍統治時代,美軍政府又有意思做區隔,變成鼓勵使用「琉球」之名,除了政府機關名為「琉球民政府」外,琉球銀行、琉球大學等也是出現於此時。如今「沖繩」是正式名稱,不過「琉球」之稱仍經常被使用,特別是在想強調地緣特殊性的時候。
(本文摘自《沖繩自古以來,不是日本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從神話時代到納入日本,圖文並茂、實地踏尋, 帶你一覽琉球群島的前世今生。
沖繩──距離台灣最近的日本國土,但它並非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的一部分。琉球群島原本是一個獨立王國,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獨特的文化、民俗與起源傳說。而臺灣人知道的沖繩,與觀光密不可分。這裡同時還有著與臺灣相仿的南方海島風情,即使是在農曆春節期間,仍常有二十度以上的溫暖天氣,有如到了臺灣中南部一般。夏天更是能盡情享受陽光沙灘,欣賞清澈見底的美麗海洋。
時報新書《沖繩自古以來,不是日本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朱宥任想讓台灣讀者除了觀光外,以歷史文化方面去看看不一樣的沖繩。這本書的誕生來自於他在沖繩待過一段時日,包括留學、實習和工作,因為對沖繩的好奇,又深感臺灣研究沖繩的資料實在不多,很多早期的文獻紀錄僅能從考古挖掘略知當時的社會概況。坊間書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這次在新書中他以圖文並茂、實地踏尋的內容,親自帶台灣讀者看看沖繩那些古蹟城跡,例如:首里城、中城城、今歸仁城、圓覺寺、園比屋武御嶽石門等等,還有散落四處的紀念碑,以了解沖繩的前世今生。
【作者簡介】朱宥任
1990生,國北教大臺文所畢業。曾參加沖繩縣費留學計畫、工作,出於興趣研究當地文史,通過沖繩歷史試驗。著有小說《好球帶》、《地下全壘打王》,散文《沖繩不一樣:那些旅行沒教你的沖繩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