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琉球」之名從何而來,再翻開琉球史冊,看看對琉球起源是怎麼說的:在《中山世鑑》這本琉球王國最早編竄的官方史集,寫著琉球最早由天神「阿摩美久」創築,接著由天孫氏進行統治,教導人民農業及倫理,並將之比喻為中國的三皇五帝。
到了日本平安時代,有一位名為源為朝的將軍突然來到琉球。當時日本天皇間產生政治鬥爭,引發成為大規模的戰亂,史稱「保元之亂」。源為朝是其中一位將軍,弓術過人,但在保元之亂中戰敗且下落不明。相傳浪跡四處的他,就曾經來到過琉球。當船開往琉球途中時遭遇暴風雨,隨時都有沉船危機,源為朝便祈求「運氣全憑上天決定」。爾後源為朝挺過風災,成功上陸,這就是「運天」之名的起源。
來到琉球的源為朝,與大里按司(「大里」是地名,「按司」則為地方貴族、首領之類的稱呼)妹妹相戀,並生下一子,名為尊敦。不久後,源為朝打算帶著妻小回到日本,但數次出航都遇到風浪受阻。船長告訴源為朝「因為船上有女人,所以觸怒了龍王」。源為朝只好將妻小留在港口,並相約未來再度重逢。妻子日後經常抱著孩子,在浦添盼望著丈夫歸來,但始終沒能再見到面。
她等待源為朝的地方,被稱為「待港(マチミナト,今浦添市牧港)」。
兩人生下的男孩尊敦(舜天),少年時就器量不凡、才德兼備,因此年僅十五歲就當上了浦添按司,治理能力頗受認可。在天孫氏王朝傳到第二十五代時,國王遭到大臣利勇殺害,王位被利勇奪走。當時的浦添按司尊敦看不下去利勇的行為,起兵反抗利勇。
尊敦起義此時,不過才二十二歲。但因為尊敦高尚的人品,各地紛紛響應他的義兵之舉。利勇辯護說是先王無德,他才取而代之的,尊敦一介孤窮匹夫豈敢起兵反抗他。尊敦則回罵利勇你既然深受國恩,理應效忠國家,但卻做出弒君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因此他是「倡義誅賊,以謝天人之怨」。後來尊敦軍成功攻破城門,利勇眼看大勢已去,只得殺妻之後自刎。
尊敦認為自己只是討伐逆賊,無意取代義勇成為國王,但在眾人的推舉下,辭退多次後總算是答應下來,被稱做「舜天王」。舜天王治國賞罰分明,百姓安和樂業,成為一代賢君。
相傳舜天頭上右邊有顆像角一般的瘤,為了蓋住瘤,他總是將頭髮結髻於右側。結果因為當上國王,眾人們便效法舜天的髮型,稱為「欹髻(かたかしら)」。直到琉球滅亡之後的明治三十年代左右,依然有不少人留著這種髮型。
(本文摘自《沖繩自古以來,不是日本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從神話時代到納入日本,圖文並茂、實地踏尋, 帶你一覽琉球群島的前世今生。
沖繩──距離台灣最近的日本國土,但它並非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的一部分。琉球群島原本是一個獨立王國,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獨特的文化、民俗與起源傳說。而臺灣人知道的沖繩,與觀光密不可分。這裡同時還有著與臺灣相仿的南方海島風情,即使是在農曆春節期間,仍常有二十度以上的溫暖天氣,有如到了臺灣中南部一般。夏天更是能盡情享受陽光沙灘,欣賞清澈見底的美麗海洋。
時報新書《沖繩自古以來,不是日本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朱宥任想讓台灣讀者除了觀光外,以歷史文化方面去看看不一樣的沖繩。這本書的誕生來自於他在沖繩待過一段時日,包括留學、實習和工作,因為對沖繩的好奇,又深感臺灣研究沖繩的資料實在不多,很多早期的文獻紀錄僅能從考古挖掘略知當時的社會概況。坊間書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這次在新書中他以圖文並茂、實地踏尋的內容,親自帶台灣讀者看看沖繩那些古蹟城跡,例如:首里城、中城城、今歸仁城、圓覺寺、園比屋武御嶽石門等等,還有散落四處的紀念碑,以了解沖繩的前世今生。
【作者簡介】朱宥任
1990生,國北教大臺文所畢業。曾參加沖繩縣費留學計畫、工作,出於興趣研究當地文史,通過沖繩歷史試驗。著有小說《好球帶》、《地下全壘打王》,散文《沖繩不一樣:那些旅行沒教你的沖繩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