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地方創生」名詞發源於日本,其核心價值為「產、地、人」三位一體,希望地方能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讓各地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因此,《中國時報》特別推出「地方創生專刊」,以期能鼓勵青年返鄉,為家鄉注入新活力。
19世紀末期,大清帝國領土烽煙四起,原引以為傲的天朝之姿,成為各國攻城掠地的俎上之肉,1883年,因爭奪越南宗主權,清廷與法國爆發「清法戰爭」(又稱中法戰爭),法國遠東艦隊不僅在海戰中大獲全勝,更一度攻占基隆、澎湖等地,但在關鍵的「滬尾之役」中,清軍成功擋下法軍攻勢,避免全台遭受入侵,也讓清廷體認到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進而展開建省與佈防工事,轉動台灣現代化發展的齒輪。
1884年8月,法國為取得基隆煤礦作為船艦能源,並計畫以台灣作為戰略基地,進而封鎖中國沿海,便派遣艦隊分攻雞籠(今基隆)、滬尾(今淡水),在優勢軍備下,法軍連下數座堡壘,並於10月間全面攻占雞籠地區。
同一時間,法軍挾著連勝氣勢,於10月2日清晨開始砲轟滬尾,在10餘小時內發射了近2000枚砲彈,旨在火速攻下兵力單薄的滬尾,藉此長驅直入台北城。
然而駐守當地的時任提督孫開華並不願輕易就範,他向滬尾守軍及居民宣誓,「決不撤離,吾今誓死於吾迅地」,成功振奮全軍士氣,並在淡水河口布置水雷,令法軍無法從水路進攻,只能派兵搶灘登陸。
清法戰爭唯一勝仗
10月8日,法軍在砲火掩護下,在沙崙海域登岸,準備向內陸挺進,但受到茂密的黃槿叢林和林投樹林阻隔,軍容開始潰散,此時埋伏的清兵和義勇民兵揮刀殺出,兩軍展開白刃肉搏戰,最後在將士用命下,清軍成功守住滬尾,打出清法戰爭中在台灣島上的唯一一場勝仗。
淡水古蹟博物館長柏麗梅指出,滬尾戰役的勝利,讓清廷開始重視台灣,戰後便宣布台灣建省,命劉銘傳兼任首任巡撫,推動種種新政,開啟現代化建設,並興建「滬尾礮臺」,強化軍事防衛能力。
柏麗梅表示,滬尾之役雖只歷經數小時,但卻是影響淡水甚至全台灣發展的重要轉捩點,不僅是淡水民眾必知史實,更是台灣近代史重要的一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