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台灣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去年奪走9629條人命。由於肺部不會感覺到痛,病患開始不適時通常都已相當嚴重,據統計,國內約有近半病患一確診就是第4期。
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景元表示,肺癌最常見的是非小細胞肺癌,肺腺癌就是其中一種。一旦診斷出非小細胞肺癌,有約一半機會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台灣的健保讓民眾可有多種標靶藥物選擇,但其治療重點是要先找到對的基因。
美國NCCN治療指引指出,若肺癌病患為嚴重個案,第1件事是接受基因檢測確認突變基因型。鄭景元表示,基因檢測的目的是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例如一個病患有3種藥物可治療,但經檢測發現只有其中1種有效,就不需使用另2種藥物。
鄭景元醫師表示,疫情期間曾治療一名60多歲肺癌第4期男病患,使用標靶藥物後病況控制良好,但一段時間後產生抗藥性,改接受化療。經檢測發現,男子產生了罕見的抗藥性基因MET,與該基因匹配的藥物尚未取得台灣藥品許可證,在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協助下,成功申請專案進口,目前男子狀況穩定,體重也未再下降。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