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超商實聯制,與確診者同時間去,就會匡列隔離。」、「冠狀病毒會在喉嚨部位存活四天…儘量多喝溫開水及鹽巴或醋,就能消滅病毒。」,當這些與疫情相關的謠言四起,一時之間民眾也難辨真假,再透過社群媒體的助長,恐如星火燎原快速傳播,造成民眾恐慌。
陳慧敏解釋,事實查核的工作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一般記者的查證工作,另一部分則是運用資料與數位工具的數位查證技術,不過整個流程仍是仰賴查核專家的經驗去判斷哪些不實訊息需要優先處理,較耗費人力。這樣的模式,在不實訊息回報數量暴增的時候,就顯得捉襟見肘。
陳慧敏形容,傳言好比社會恐慌的溫度計,那些大眾未知又感到恐懼的領域,就容易成為謠言孳生的溫床。例如,在5月國內疫情初爆發時,相關的可疑謠言回報量較平常暴增5~7倍,包括如各種防疫偏方、口罩實驗、備受討論的「快樂缺氧」等,到疫苗開始廣泛施打之後,疫苗相關的謠言也層出不窮。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