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報告並認為,如果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中國以外的國家對俄羅斯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大幅下降,俄羅斯的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可能會轉向中國。
《紐約時報》分析報導,俄羅斯有一位強大的經濟盟友來幫助其抵禦西方的制裁,那就是中國。去年12月,中國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已超過在沙烏地阿拉伯的購買量;在開展軍事行動的6天前,俄羅斯宣布一項為期1年的協議,向中國出售1億噸煤炭,總價值超過200億美元;而在俄羅斯開始轟炸烏克蘭的幾小時前,中國還同意購買俄羅斯的小麥。
中國在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方面依賴俄羅斯,從俄羅斯進口的木材和木製品占17%,原油占16%。俄羅斯在各種製成品方面也依賴中國,其中近40%的運輸設備和30%的機電設備從中國進口。
北京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時殷弘對《紐約時報》表示,眼下的一切只是俄羅斯武力擴張主義和中國對俄羅斯經濟及金融支持的開始。「這並不是說中國有任何直接支持擴張主義的意思,它只能表明,北京強烈感到有必要維持和加強與莫斯科的戰略夥伴關係。」
與此同時,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多位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認為,部分國家對俄羅斯採取制裁措施令全球經濟復甦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相對穩健的增長基本面,無疑給中國資產創造更高的安全性;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供應鏈再遇波折,導致全球更多訂單持續湧入中國,令中國外貿高景氣度將延續更長時間,人民幣匯率也獲得新的上漲空間。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