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向美國霸權地位發起挑戰之際,普丁打著「特別軍事活動」的口號對烏克蘭發起戰爭,提醒世界俄羅斯仍是區域強權,也讓國際體系從中美爭霸進一步走向中俄聯手對抗美國領導的民主陣營。然而,即使和俄國有著抗衡美國的共同目標,中國早已不是冷戰前期那個蘇聯呼來喚去的小老弟,北京有其自身利益考量,也累積了足夠的軟硬實力支持其國家自主性。
中俄實力相當、又同樣懷有野心,因此雙方在評估聯合作戰時非常容易陷入囚徒困境,近期部分言論繪聲繪影聲稱中俄將同時在烏克蘭和台海發動攻擊,這樣的劇本最終很可能因兩國彼此猜忌而僅止於紙上談兵,更何況對當前力求維穩的習近平來說,不可能選在關鍵的二十大之前發動戰爭。
儘管出兵台灣的機率不大,中國仍會密切觀察國際社會反應。美國本次在號召歐洲盟友的過程中面臨到不小挑戰,由於俄羅斯供應歐洲近1/3的天然氣,為了解決對抗俄國可能導致的歐陸能源危機,除了增加對歐液化石油氣(LNG)出口,美方也已開始協調盟國將LNG轉運歐陸,其中就包括供應台灣約28%天然氣的卡達。去年剛走出外交陰影的卡達,如今面對歐美壓力,LNG出口結構未來會否出現變化,對於高度仰賴天然氣作為過渡能源的台灣來說至關重要。
因油價飆升而惡化的通膨,則是另一潛在危機。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連續6個月攀升超過2%,雖然主計總處日前公布每人平均月薪為5.5萬元,薪水看似有所增加,但實際上總薪資平均數和中位數差距卻是年年擴大,顯示出增加的薪資不僅一大部分被通膨抵銷,漲幅也並未平均分配到社會各階層。面對即將襲來的另一波通膨,除了監控物價以外,政府也應針對性強化對經濟弱勢族群的保障。
為了展現對民主陣營的支持,經濟部宣布加入歐美制裁行列,限制對俄半導體出口。雖然台俄間貿易比重不大,但憑藉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我國對俄制裁確實可產生數據看不見的影響;然而莫斯科仍可能透過與中國的經濟聯繫逃避西方制裁,歐美若要增強對俄施加經濟壓力,勢必需要中方配合,屆時北京或將善用談判籌碼,換取西方陣營對台海或新疆議題的讓步。
俄烏之戰之於台灣的重要性,絕非投機分子幸災樂禍的股市震盪,或是有心人士藉機操作的美國棄台論,潛藏在烏俄衝突中的能源和通膨危機,以及國際制裁帶給中方的戰略優勢,方是台灣需要嚴肅看待的挑戰,而俄國侵略過程中採用的策動分離主義和網路戰,以及藉假消息推動的認知作戰,對我國防衛策略規畫也格外具有參考價值。在烏俄衝突的大國博弈裡,能否從中及時且正確地判讀出危機與轉機,超前部署、未雨綢繆,把握戰略主動性,正是決定一國政府智慧的準繩。(作者為民眾黨副祕書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