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1年渣打銀行發布「零碳未來」報告,深入探討台灣企業減碳的進度。調查顯示,近六成(57.1%)台灣企業尚未開始減碳轉型的規劃時程,更有近八成(78.6%)受訪企業不知如何進行碳盤查與碳足跡的計算。歐盟CBAM已對全球的淨零賽局鳴響第一槍,即將到來的碳邊境稅,對產業的衝擊和影響不容小覷。台灣企業在「碳焦慮」之下,產業要如何確保在全球淨零賽局中不會被淘汰,解方就在碳足跡盤查的細節之中。

先做「碳盤查」,再來談「碳中和」

台灣企業面對全球減碳浪潮,必須從最根本的碳足跡盤查與碳足跡計算執行起。企業如果沒有碳盤查,恐將無法得知要從哪裡減碳,更遑論購買碳權規劃的議題。根據台灣產品碳足跡資訊網定義,「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被定義為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換言之,企業依循國際碳管理策略,以「組織型碳盤查(ISO 14064-1)」為起始點的生命週期角度,逐漸擴展到上下游供應鏈、產品、活動與服務的「碳足跡(ISO 14067)」,進而量化計算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企業面對節能減碳壓力,應逐步掌握碳排放來源,才能落實減碳步驟。企業制訂降低碳排放計畫已勢在必行,「這不只是生產的變革,更是思維觀念的革命」。

碳足跡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 CFV)就是解構產品或活動,從生產到報廢的碳足跡。過程需要與上下游供應鏈的廠商進行溝通,將產品或活動從「搖籃到墳墓」的生命週期,包括原料、生產製造、配銷、消費者使用方式、棄置及回收之生命週期各階段,所排放之溫室氣體,透過縝密且合理的分配及計算後,進而得出此產品或活動之碳排放數額。

台灣產業以出口為導向,在國際產品供應鏈系統具關鍵地位。《2021年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2020年台灣中小企業有154萬8,835家,但目前多數中小企業,對碳足跡盤查人才培育與溫室氣體資訊蒐集的能力皆普遍不足。如今,面對國際採購大廠與主要銷售通路要求揭露產品碳資訊之壓力,企業必須刻不容緩地導入執行碳足跡盤查計畫之輔導訓練,才能儘快與國際接軌,踏出邁向淨零排放的第一步。

永續競爭力 打造綠色供應鏈

「原料開採、生產製造、產品使用、回收棄置」的生命週期裡,透過產品碳足跡計算,可幫助企業掌握管理在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並在未來活動或產品設計階段,開發出低碳足跡的綠色產品。因此,對企業來說,執行碳足跡盤查除做為產品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的內部評估,與做為衡量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之基準,還能提供產品綠色設計的概念,打造綠色垂直供應鏈;更進一步為企業降低貿易障礙,快速取得國際競爭力之優勢。

為了對抗地球暖化危機,多數企業已將碳中和列為董事會會議的重大議題,一系列目標包括風險管理、降低成本、保護品牌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等。許多企業更是超前部署提出前瞻性策略規劃,積極推動低碳轉型。台灣企業「淨零排放」的步伐必須加快持續進行,未來在綠色新經濟的國際市場中,才能獨占鰲頭、搶得先機。

#碳足跡盤查 #企業 #活動 #盤查 #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