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僅有約1298公頃的農耕土地,比起鄰近雲嘉南縣市的大面積耕作是相對弱勢,但科技智慧的興起,帶動嘉義市青壯年農友小農化、限量化、品牌化,生產契作水稻、網室有機蔬果,市府7日宣布「農業嘉義隊」成軍。
農業嘉義隊展示台農82號幸福嘉義米、奮起福米乖乖及各式米製產品、市農會仙桃麵、蘭潭有機農園木瓜、好瓜造小黃瓜、溫網AI東發養蜂場蜂蜜、有機栽種的晴天芭樂等農產品,還有農業科技新貴提供農耕解決方案。
嘉義市自創品牌「幸福嘉義米」,採用選育研發10年而成的台農82號,在頭港農業區率先栽種2公頃、生產約4噸,獲得響應,有老青農父子檔轉型為友善生態的耕種模式,持續擴大栽種面積及產量。
嘉義市農會總幹事黃騰輝指出,第1波試種2公頃,第2波種5公頃多,採契作方式,接下來希望種出10公頃,未來目標是種15至20公頃,農友對契作、友善耕作法的意願愈來愈高,產量增加後價格在市場上就更有競爭力。
黃騰輝指出,嘉義市農耕地約有4成生產水稻,另外還有種蔬果,例如東區種很多仙桃,大多只有年節拜拜用,銷路及價格不佳,農會輔導農友研製「仙桃麵」,拓展其他銷路,也有農友用建地來做有機栽培瓜果,賣到嚇嚇叫。
市長黃敏惠表示,嘉義市農耕面積不大,約僅1298公頃,主要是種水稻約有643公頃,有限的土地要種出有競爭力的農作物,挑戰很大,嘉義農試所培育出台農82號的優質米,與市府攜手推動農產品牌化,「幸福嘉義米」有2款包裝,自用送禮皆宜。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