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電監控軟體商「慧景科技」成立於2017年,至今管理容量超過1.5GW、10萬個IoT裝置,資料完整度達99.5%以上,為台灣能源管理唯一超過十萬級裝置的廠商。
慧景科技公布台灣光電效率最新調查報告,依據該公司過去四年超過3,200個光電案場資料之大數據分析,每管理維運1MW裝置容量案場,「平均年損失達12萬元」。如果藉由良好的監控系統與維運團隊管理,則可以降低至3萬5千元,兩者差異高達70.5%。
台灣案場夏季平均發電4.17小時、冬季2.83小時,年度平均1,317小時,而緯度影響南部優於北部10%。夏季模組受溫度影響嚴重、轉換效率降低,導致夏季的PR值會低於冬季,影響幅度約為2%差異。
此報告將案場的發電損失分為2大類,不可回復損失包含模組角度、模組轉換效率、變流器轉換效率、場域限制等,平均而言每個案場約有16.5%的發電損失為不可回復,在案場建置完成即已固定。可回復損失包含設備故障、設備效率異常等可藉由監控系統與維運團隊管理機制控制降低損失,平均可回復損失為2.16%,換算成每1MW每年為29,376度是可回復損失。
根據統計,設備故障到修復的時間平均要123.6小時,然而良好的管理團隊可將修復時間縮短於52.1小時內,而損失亦可壓縮在每年8,475度,與平均相比為-70.2%。
慧景科技副總經理詹前鋒指出,台灣的早期的光電案場對於監控較不重視,有許多案場的監控設備已經故障或是無法提供正確資訊,導致光電案場的狀況不明、維運難以進行,無形中造成許多浪費。而要縮減這些浪費與損失,第一要務便是需要正確資料、透明的資訊。
詹前鋒認為,台灣的能源轉型正在發生,這幾年將會是關鍵年,要如何善用每一度電,從用電到發電端,都必須關注。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