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大國對決的地緣政治板塊傾軋之際,鴻海集團一腳踩進了最敏感的地雷區,鴻海持股84%的中國上市公司工業富聯,以53.8億元人民幣參加了紫光集團的股權重組,成為中國半導體國家隊的成員,工業富聯的投資需要獲得台灣投審會的准駁,而且時機剛好遇到美國參眾兩院即將審核通過「晶片法案」(CHIPS Act),明訂若獲得補助在美建廠,未來10年禁止在中國新建、擴建先進半導體製程工廠。中美兩方有你無我的壁壘分明,夾在中間的台商原本的模糊地帶日益緊縮,此時鴻海參加紫光股權重組,瞬間成為雙方槍口同時鎖定的目標。
如果排除地緣政治傾軋的敏感地雷,我們從已公布的架構來看這個投資案,這只是一個相對簡單、對鴻海集團來說進可攻退可守,風險不大且頗具潛力的策略投資案。
工業富聯是上海股票上市公司,本身財務健全,第一季帳上現金將近800億元人民幣,淨值更高達1,228億元人民幣,可以輕易完成一筆53.8億元的投資,如果再加上取得政策優惠的銀行貸款,財務的報酬率更能顯著提升。另外,工業富聯透過三層架構成為紫光集團股東,轉投資100%的中國興微基金、再轉投資廣州晟粵時僅取得48.9%的股權,使得這筆投資成為沒有控制權的財務投資,最終工業富聯的53.8億元僅佔紫光集團股權的9.8%,沒有指派董事的權利,嚴格來說,現金充沛的工業富聯只是被拉去提供資金的「金主」。
當然,由中國國務院主導的紫光股權重組,重組中國半導體國家隊,新股東各有任務,不會只是單純的金主。鴻海是全球最大的科技產品組裝集團,是中國雇用員工人數最多的科技廠,近年也積極打造半導體事業,在半導體製造、封測、設計、設備等領域都有涉入,參加中國國務院組成的半導體國家隊,對鴻海未來不論是在新產品的組裝、設計、開發都有一定的商業潛力,相對的,紫光集團也因為工業富聯的入股,團隊產品取得組裝產能的保證,在企業策略上屬於雙贏的布局。
鴻海近年大力投資電動車生態系,半導體是電動車決勝的關鍵所在,有意在中國市場大展鴻圖的鴻海,當然不能自外於紫光集團,但是在中美脫鉤的大架構下,鴻海能不能雙面投資,同時在中國、以及中國以外的電動車市場立足,或是只能在中、美兩個市場之間擇一站隊,這是各界高度關注的議題,也是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與經營團隊最大的考驗。
當然不只是電動車,所有具有高度潛力的新科技產品,不論是AI-IoT智慧物聯網、雲端伺服器、高速處理資料和執行複雜計算的高效能運算(HPC)、乃至被視為未來十年主流的Web 3.0與元宇宙相關的領域,鴻海都必須同時面臨中國與美國市場的選擇,而這些前瞻主流產品,每一項都必須使用先進半導體,都會面臨中美霸權爭鬥的嚴苛政治檢驗。
在中美半導體兩軍對陣,彼此壁壘分明的大環境下,鴻海要成為雙方都可以信任的夥伴,難度極高。對台灣投審會來說,最簡單的裁決就是駁回鴻海的投資申請,向台灣廠商與美國政府表明,禁止台灣廠商參加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政策立場,這是民進黨政府表態的最佳機會。如此,無法進入中國半導體國家隊的工業富聯,如果還要在中國電動車與新興科技的領域繼續開拓,就必須避開股權投資,轉由其他敏感度更低的商業策略來完成。
但是投審會如果能夠從協助台灣產業發展的角度來思考,降低政治因素的權重,附條件核准則是看似複雜,最終卻能多贏的選擇。鴻海集團的外資股東與半導體界的專家,大多認為此項投資有利於鴻海長期發展。實務上,鴻海是半導體產業的後進者,投資紫光反而有機會快速提升鴻海集團的半導體團隊實力,如果鴻海能夠確保來自美國客戶的機密資訊不存在流入中國的漏洞,或是反向確保中方的機密不會流出給美方,鴻海將獲得一個在中美兩個市場同步發展的選擇權,這不只對鴻海有利,也有利於其他仍在中國大量生產、創造台灣股市價值的台灣上市公司。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