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王吉賢這番「爭議」言論,導致其名下的中國平台帳號全數「被消失」。背後原因正是他抨擊俄羅斯的言論,和中國官方態度截然不同。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國不僅實質上未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更不願在名義上透過譴責的方式對俄國施壓。
學者認為,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採取的立場,形同站到民主陣營的對立面,錯失在這場戰爭中為其國際關係加分的機會,更在全球、區域、中美雙邊關係三大層次接連失分。
全球層次方面,美國學者、政策圈人士,以及北約國家,基本上都把俄烏戰爭形塑成民主國家與極權國家的對決。在美國前總統川普卸任後,拜登上台重新扮演自由秩序領導者的角色,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多認為,俄羅斯與支持他的中國,是自由國際秩序的破壞者。
區域層次方面,由於「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發展,與「一帶一路」密切相關。在俄烏戰爭背景下,未來中國在歐洲任何可能的經濟合作,都會被放到民主與極權對抗的脈絡下檢視。未來的經濟合作,看的不只是錢,必須是符合民主人權條件,來自於志同道合國家的「乾淨的錢」(clean money)。
另一方面,中美雙邊關係原先可以藉由俄烏戰爭,這個距離中美地緣上非核心利益的地區,能夠存一點政治互信資本,當中美在印太地區發生摩擦時,可以消耗此一資本。但目前的情勢已演變成中美在俄烏戰爭中缺乏互信,同時印太地區摩擦越演越烈。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主任盧業中指出,過去中國從來不認為,國家和國家之間會因為「規範」(norm,即「價值」的概念)去開戰,或幫助他國自衛等。但從俄烏戰爭中可看到,為了「規範」(民主跟極權的競爭),各國會有不同的作為與反應,這會對中國已形成的國際關係認知造成干擾。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