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美,不應該繼續由西方語境定義,也是時候回過頭來看這土地上的生活智慧所創造的『域』,也有其面對真實的美。」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曾瑋說。呼應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今年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以《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代表參展。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館長廖仁義指出,今年的代表團隊重新關注台灣的山海之間,從台灣的農村、土地與自然樣貌中,人民在其中既是求生也為景觀帶來意義的「人造物」進行反思。
策展人曾瑋表示,台灣的農業地景,有著既不是百分百自然,也非全然人造的特別結構,團隊以「剖面」視角看台灣,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從海邊的蚵有蚵架,到稻田間搭棚架,高山區會搭網等作為,都是協調外在環境的構築性回應,策展將提出這些發生在台灣山海間人們與自然妥協共榮的事物,也藉此提煉出面對台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曾瑋指出,此次策展提出了屬於台灣實踐多年的可能性,「重新發現鄉村中的創意,我們總是認為慢步調的鄉村,其實相較於城市,更為敏捷且柔軟回應一切變動」。作為評審團委員的建築學者吳光庭也指出,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主題可看出國際建築領域近年也不再只關注建築表現的天賦或直覺,更多的是設計的研究論述,也鼓勵參展團隊看到在地的可能性。
今年也是首度由大學建築學系提案獲選參展,且策展團隊也邀請了如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等建築學系共同參與,堪稱是一次整合了台灣建築學術力的展現。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