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CSIS1月初發表中共攻台的兵推報告,引發國內熱烈討論。可是這些討論多著墨「戰果」,而忽略某些重要細節與戰後長遠意義,令人深感擔憂。簡要兵推內容,CSIS執行的24次兵推並非每次都有近似結果。
兵推透過用戰史來類比的歷史方法,以及運用武器系統效能計算的「殺傷率」來建立模型,模擬可能的作戰。24次兵推的樣本數量足夠具有代表性,也以不同條件進行各種可能性評估。但戰爭是個複雜的系統,連續性的假設作用不必然反映實景。另外仍有討論空間之處,在於美「中」日台四方人員的思考與決策上。就像西方人慣用科技與數字的理性判斷,但中國大陸傳統兵學所累積的戰爭方式與文化,並非能以公式計算出來。
尤其兵推假定的2026年是一個頗為詭異的時間。在北京的強國敘事中,2026年並沒有一個明顯的攻台表徵,2027到2035之間才更有討論素材,屆時隨美「中」日台各方消長,兵推又會有不同元素作用。儘管兵推不代表全部,但總能有一些省思可以提點世人。
頗多評論藉由部分兵推結果大放中共攻台必敗、美日必聯手保台厥詞,或耽溺於戰鬥損失的數字比較,恐怕忽略了報告貫穿頭尾、關於戰爭後的警示:「避免得不償失的勝利」、「勝利不是一切」。打從報告頭的摘要部分就提示要避免得不償失的勝利,報告結語一章的副標題,更斗大寫著「勝利不是一切」。頭尾呼應,首要提點戰爭後果並非只有中共被削弱,更存在美國全球地位不保、戰爭升級等悲劇。為避免之,要及早做出政治與戰略、準則與態度、武器與平台上14點的改進,達成嚇阻之效。
兵推顯示的是一連串、多達數十個變量作用的結果,不同前提條件有程度上的結果差異。單由某幾次兵推結過就以偏概全定調「中共必戰敗」、「美日必保台」,有過度簡化、斷章取義之嫌,不同情境用以操作的不同前提條件都在實際戰場上可能發生,如果太天真設想戰爭可以被控制像「基本情境」或「樂觀情境」那樣,是非常危險的想法。遑論仍有多場兵推中的戰事處在尚未結束的僵局,僅是到了第3、4周暫且告一段落。
儘管這些僵局也多不利中共,卻也不能排除後續談和或美方居中調停等選項,正如報告在「中方戰敗」結局的解釋提到:當中共出現決定性失敗,美方的考量不會是消滅所有敵人,而是盡可能提供敵方可接受的台階下。窮寇硬追,唯恐重蹈一戰覆轍。
刺激現有體制做出改變,起到戰略前瞻作用,是兵推的最大意義。切莫因幾個回合的數理及決策碰撞,就驕矜自滿、仗勢得意、安於現狀,恨不得拉凳子坐觀中共必戰敗、美日必保台的未來戰爭。對吾人而言,最細思極恐的不只是失去軍事力量、基礎設施全毀、經濟嚴重衰退的台灣,而要回到CSIS報告的標題名稱:這只是第一場戰鬥,下一場中共與以美為首世界秩序的戰爭仍在繼續。它謹慎提點台美戰後可能面臨的慘痛代價,而要求當局增加嚇阻、避免得不償失的勝利、明白勝利並不是一切。台灣人又學到了什麼呢?(作者為軍事評論家、自由作家)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