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平常的日子,下午6點左右,我從台北永寧站乘坐A1659到桃園仁德路站。正值下班人流高峰點,所有人排隊等候各自車次的到來,在車站的站牌上有電子顯示屏,顯示著不同車次的出發時間和預計到達本站的時間。

在排隊等候十分鐘左右,終於我等的A1659車次來了,這是一輛可以乘坐約40人的大客車。大家魚貫上車、刷卡、找座位坐好,待車坐滿乘客後,司機大哥用車內的音響設備囑咐大家繫好安全帶(因為,本車要通過一段高速公路)。

我習慣坐在車的前排座位,方便無障礙地觀看車外風景。而此次我乘坐A1659公車不僅看到了車外的風景,更感受到車內人的「風景」。

此班車從起點永寧站到我下的站,大約需要停靠5、6個站點,下車的乘客走到前門需要再刷一次卡,每一位乘客在刷完自己手中的卡之後,臨下車之前他們都會友好、自然地向司機大哥說一聲「謝謝」,司機大哥也會禮貌的回復「謝謝」或者「走好」或者遇見上了年紀的老人,他會說「不著急,慢慢來」。

仁德路站到了,該我下車了,為了顯得我與台灣乘客一樣有教養、懂禮貌、知感恩,我也對司機大哥說了聲——「謝謝」。

突然從我嘴裡擠出的那聲「謝謝」顯然與台灣乘客輕柔的「謝謝」感覺是不一樣的,我的那聲「謝謝」是不自然的、彆扭的、甚至有點滑稽,因為,在中國大陸任何一個城市,我乘坐公車從來沒有向司機大哥說一句「謝謝」。為什麼?我反問我自己。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位成都朋友去台灣旅遊,發現台灣服務行業人員都非常客氣、友好,幾乎任何買賣行為後,都要對客戶輕聲地說一聲「謝謝」,於是,他在台灣旅遊幾天也習慣了向對方響應一句「謝謝」。待他回到成都後,一次打的士向司機大哥付完車費後,他習慣的向司機大哥說了一聲「謝謝」,結果,那位司機大哥立刻硬生生地回了他一句「你給夠錢了,還謝什麼謝!」結果弄得那位已經習慣說「謝謝」的成都朋友一臉無奈的下車了。(董婭宇/深圳市)

#謝謝 #司機大哥 #公車 #習慣 #大陸人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