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所有台灣人在問的問題都是,「7月12日過後,全台的三級警戒會不會解封或是微解封?」從周末時市區百貨和購物中心回流的人潮,還有戶外景點逐漸湧現的人流來看,三級警戒一個多月關下來,民眾真的都要受不了了。而且因為三級警戒做不了生意的小老百姓,更是煎熬。這幾天如果有上街也會發現,不但出門的人變多,連商家和餐廳也都在忙進忙出,開始在為即將迎來的「可能」解封,做足了準備。
根據中央大學台經中心日前公布「六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在六項子指標中,僅股市投資時機上升,其餘包括家庭經濟狀況、國內經濟景氣、就業機會、物價水準、購買耐久財等五項指標均呈下降。顯然在這波疫情衝擊之下,民眾生活影響甚鉅。而從疫情爆發以來,因為疫苗不夠、三級解封遙遙無期,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逐漸高漲,自然也對政府形成相當大的壓力。
所以其實早在上周開始,親綠媒體就已經開始在帶起7月12日過後,「可能」微解封、餐廳「可能」可以內用的風向。原本還對政府感到相當不滿的民眾,突然之間就看到了解封的希望。接著只要政府陸續宣布相關的配套措施,看起來就會像是政府提出了「解封利多」,並營造一股因為政府防疫有方,所以大家的生活可以回歸正軌的氣氛,一舉扭轉這陣子令人失望的種種防疫舉措。
然而,疫情得以控制,首功是努力配合防疫政策與個人健康管理的民眾。如果不是大家犧牲這麼多,台灣的疫情不會這麼快得到控制。所以疫情趨緩,最大的功臣是高素質的民眾。
其次,當初要不是因為3+11破口,還有疫苗採購不到位的情況,台灣本來是可以不要經歷這一個多月的三級警戒的。疫情的發生是天災,但後續管理出問題是人禍。儘管政府不承認,但如今各行各業受到的嚴重衝擊,甚至累積至今的700多個死亡個案,難道不是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嗎?這些問題就算迎來解封,依舊值得民眾追問,甚至是法律追究。
況且,前一陣子台北環南市場的疫情猛爆,至今還在發酵中,其實還是有不少民眾擔心,一旦真的宣布解除三級警戒,會不會因為跨縣市的流動增加,又爆發下一波疫情?雖然大家真的都很想要解封,但在疫情真正獲得穩定控制、回到三級警戒前的狀態之前,一切都還有很多變數。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也知道,急著解封之後,又因為疫情再度大爆發必須再度封城的地方不在少數。
與其一直給民眾希望又落空,政府還是把心思放在該做的工作上,不要再中央、地方互踢皮球,或只顧卸責、大內宣加大外宣,應該盡快備好足夠的疫苗,確實執行該做的篩檢等防疫工作,才有機會盡早迎來真正的解封之日。
(作者為口譯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