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6屆金鐘獎最大贏家由楊雅喆執導《天橋上的魔術師》囊括最佳戲劇節目、導演等六項大獎,就在頒獎後次日遭評審披露劇中動畫超過8成是由北京諾華視創公司製作,公視當下竟然不敢承認,文化部長李永得亦以「尚待釐清」含糊帶過。
之後公視發聲明稱該劇皆由台灣數百名影視專業人才參與執行,但卻又被製作人打臉,的確有部分為大陸公司製作。一部得獎片,一旦有了大陸公司的參與,竟然成為眾矢之的?值得被拿來用放大鏡檢視嗎?
台灣電視劇發展史自1960年開始迄今不過60餘載,而後配合商業型戲劇的挹注下,業績突飛猛進,也帶起經濟效益,1985年古裝劇《一代女皇》更創下51.7%空前絶後的收視率,在開放兩岸三通達到巔峰暢銷兩地的《還珠格格》,就是兩岸電視劇製作業者通力合作的結晶,與陸方合作至今都還是收視率的保證。
日前韓劇《輔佐官》及最近夯到爆的《魷魚遊戲》風靡全球,能有今天豐碩的成果,是南韓政府早在十年前即與民間企業共同投注資金、資源;反觀國内,致力於推動台灣文化科技產業發展的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都不免感概:「台灣文化產業需要時間與企圖心,過一天算一天不會有好表現。」
不僅是金鐘獎,能入圍金曲、金馬,甚且獲獎的作品,都應該被認同並讚賞,這樣才能帶起群體感染力,也才能激發出更棒的作品。民進黨政府仇共反中的意識形態不該擴及陶冶性靈的文化領域,文化的交流,陸製又如何?非要抹红赤化?政治審查進入文化影視,難道是我們想要的自由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