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城中城大火之後,危老住宅問題再度受到重視。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全台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老屋超過450萬戶,已經超過全台房屋比例的一半。甚至屋齡50年以上的老屋,也有69萬戶。而這其中有許多都是複合用途、住戶組成複雜、建材品質不一、防災設計早已不符最新法規的老舊大樓,潛藏許多危機,急需進行都更。

然而在住戶意見整合不易、獎勵上限受限制、成本效益、可能曠日廢時等考量之下,全台一年才數十件都更的緩慢進度,卻完全跟不上這些住宅變老、變危的速度。許多最後能夠成案的都更案,都是在多年的協商整合與規劃,在許多人力物力的配合下方能成功。

但許多並不位處於蛋黃區、都更改建之後無利可圖,或是年代真的太過久遠,致使產權複雜、難以推動都更的老舊建案,想要在現行法規之下推動都更改建,更是遙遙無期。而且就算有些老舊住宅有幸能挺過前面困難的協商過程,好不容易整合符合門檻的住戶同意,最後送到地方政府接受審查,也未必就能夠成案。

台北市議員戴錫欽日前就披露,台北市府在審理危老建物的都更案時,駁回率高達80%。原來台北市政府的都更實施辦法中,有一條讓政府可以依照整體都市發展、原社會經濟關係、整體景觀等標準,衡量是否要讓都更案通過的但書。等於民眾的危老住宅就算有迫切的都更需要,卻仍有可能不獲政府同意。議員因此質疑,市府整天說要推動都更根本是玩假的。

而且高雄城中城大火之後,台北市政府雖然列出了14處高風險大樓做視察和防災演訓,但其中也只有萬象大樓、信維大樓和芝麻大廈,被市府依照都更條例放入優先畫定的都更區,其餘老舊大樓是否能獲更新?以及如若尚未能夠進行更新,政府會以怎樣的配套避免類似城中城的慘案發生,依舊一無所知。

而且有被市府視察到的這些大樓,都還是位於比較市中心、政府已經知道,或是大眾比較知道,會敦促政府的公權力趕快介入幫忙處理的建案。其他在更邊陲地帶、居民更加弱勢的老舊住宅,就更乏人問津了。

城中城的大火,不只燒出了老舊大樓的管理與居住安全問題,也燒出了政府處理這方面問題的矛盾與逃避心態。的確,住宅問題因為涉及產權,所以政府原本打定的主意就是能不碰就不碰,因此一開始才會將管理維護的問題丟給管委會;涉及更長遠的都市規劃、住宅政策,交給民間自辦的都市更新。

但交由民眾自行管理,賦予責任卻沒有給予相應的權力,且政府無法善盡管理監督之責,到最後受害的還是小老百姓。而法條規定充滿許多解釋空間,政府的定位與功能又不明確都更條例,更讓往後只會越來越多的危樓、老樓問題更加複雜;讓許多老舊大樓的居民居住安全,更加脆弱。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政府,都應該好好面對這個問題。

(作者為口譯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都更 #問題 #許多 #老舊大樓 #城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