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長期以來反對大陸對台動武、反對台灣獨立的「雙重嚇阻」天秤角色,於2018年川普政府對中國展開貿易戰,雙邊戰略競爭檯面化後出現偏移。近4年來美中台三個雙邊關係呈現「一好兩壞」:台美關係走向緊密,中美及兩岸關係趨向緊張,展望2022年,美中台三邊關係將步入深刻變化的關鍵期。

美國顧自己給台戴手銬

今年秋季中共的「二十大」,美國的「期中選舉」,以及台灣的「九合一地方選舉」,看似是各自內部政治勢力的較量,卻會牽動三方未來數年的相互關係,台灣必須拉高層次,從戰略角度評估並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維繫「三角關係」或走進「二元對立」,是戰略方向的抉擇。論者或謂當前強權結構,大陸太霸,美國無意併吞台灣,台灣只能選擇美國,其實霸無善惡,護其私利耳。台灣與美國綁得愈緊,自主空間愈小,與大陸搞得愈僵,安全風險愈大。若要護國權、保安全,須撐開具有主體性的三角格局。那麼,台灣需要有熟悉人脈,洞悉謀略,並具有長期與華府和北京周旋交涉經驗的團隊。

美國是和我國理念相近的國家,也是國家安全的支持者,卻也曾在我退出聯合國最艱難之際,轉向與北京關係正常化,後來更片面斷交、撤軍,讓台灣陷入孤立困境,這是因為美國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近年來中美戰略競爭,民進黨政府採取一面倒政策,使得美國在「友台聲量」的表象下,獲取了「臂之使指,莫不制從」的機會,給台灣的外交、國防與大陸政策戴上手銬。

中國國民黨創黨百餘年來,一直和美國關係緊密,2016年失去政權後,因經費拮据、老成凋謝等因素,對美聯繫中斷,因而失去話語權,美台關係由民進黨說了算,國民黨只有挨打的份。國民黨若不能取回美台話語權,就不可能取回中間選民對國民黨的信心。

國民黨有意前往華府設立代表處,應是正確的第一步,將可以延續數十年來對美國政情的深刻理解,及長年交往所培養的信賴關係,從台灣利益角度評估美國內外情勢,有理有節地與美溝通,應可在促進雙邊利益交集的同時,盡力撐開台灣自主決策的空間。

兩岸長期隔海分治,大陸是台灣最大的生存威脅,也是發展機遇,和平發展對兩岸人民最有利。大陸大、台灣小,大陸是台灣生存發展不可擺脫的地緣要件,需要正確掌握大陸的政經與軍事情勢,沒有交流就難以調研,沒有調研不但沒有發言權,更容易誤判形勢。兵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民進黨執政「知己靠內宣,知彼靠外國」,台灣危矣。

將百姓推向戰爭的現狀

國民黨長期積累對大陸的研判功夫與談判經驗,應有能力做到「軟不動搖立場」,「硬不斷絕管道」,捍衛台灣利益,不靠新聞稿對嗆,不藉網軍酸民互罵,而有辦法與大陸面對面。民進黨政府講「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聽起來理直氣壯,實際上卻是「美國給壓力,馬上順從;大陸講和平,立刻放膽搞去中」。民進黨政府對美國與大陸,都沒有經年累月的交涉經驗,只能依賴簡單邏輯選邊站隊,忘記了美國背棄台灣的血淚,更拋棄了與強權交往的槓桿。

「維持現狀」是華府愛聽的宣告,也是美國對台海的政策。民進黨講的「維持現狀」卻是戰爭邊緣的現狀,因為將台海局勢推向緊張,可以向美國表忠請纓,號稱站到對抗中國大陸的前線而獲短利,也可以對內利用民眾畏戰怕死的心理,藉「抗中保台」一句口號,壓制在野黨,每選必贏。

台灣民眾最大利益的現狀,其實是兩岸和緩、台海安全的現狀;是能夠維繫足夠邦交國與國際人格,讓台灣走出去,聲音可以被聽見的現狀;是在中美競爭的險惡局勢中,得以安身立命,生存發展的現狀。

大陸想的「東升西降」和美國講的「重建美好」都是現在進行式,中美戰略對局還會持續相當的時間。未來的5到10年,將是決定強權興衰起伏的關鍵時期,中美雙方都不會退讓,但也都需要時間,台灣要買保險,平安駛過惡水急流,就要選擇能周旋兩強的國安團隊。

如何應對高度傾斜的三角關係,護住生存發展的必要局面,台灣需要依據自身的利益與兩強奮力周旋,以求穩定台海局勢。

#中時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