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日前落幕,會中的一大焦點就是汽車產業的發展。在節能減碳的環保趨勢之下,電動車的發展已然是不可抵擋的趨勢。然而面臨汽車市場這波由燃油車轉向電動車的轉型,台灣政府似乎毫無準備。
為了加速轉型,近年各國政府紛紛訂定了燃油車退場的時程。印度在2025年要禁售燃油機車,而挪威則是要在2025年禁售燃油汽車。2030年英國、德國、荷蘭、丹麥、冰島等國,都將禁售燃油汽車。
碳排大國美國雖然將全國碳中和目標訂在2050年,但拜登政府去年12月也已簽屬行政命令,指示聯邦政府機構2035年前只能添購零碳排的新車,且訂下2030年前市面銷售的新車,必須有五成是零碳排汽車的目標。顯見許多早有意識的國家,皆已衡量各國國內的各項條件,訂出最符合本國的減碳目標。
不光是目標,相關配套措施也搭配出籠。譬如英國因為2030年要禁售燃油車,所以去年11月就宣布,今年新建或是重新裝修的建築物,都需設立電動車的充電裝置。拜登政府的基礎建設法案,也同時編列了75億美元預算,要擴充電動車的基礎充電設施。
反觀台灣,在產業轉型和電動車市場的布局本就落後其他先進國家,政府政策又不斷搖擺。賴清德2018年擔任行政院長時,曾宣布2035年要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要禁售燃油汽車。但蘇貞昌上台後不久,又在2019年以「油電平權」為由,取消燃油汽機車的禁售年限。且過去兩年,政府打著減少空污的名號,卻讓汰舊購買新燃油機車的民眾可以獲得補助,等於變相降低民眾換購電動機車的意願、鼓勵民眾繼續購買燃油機車。
在各方壓力之下,政府才終於宣布今年起,將取消燃油機車補助。這也令許多業者和民眾懷疑,政府到底有沒有想好一套完整的減碳與轉型藍圖,還是只是今天想一套、明天想一套?若沒有提早擬定完整政策、設定階段性方向,台灣真的有機會如蔡總統在去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所說,與全世界一起達到2050年碳中和的理想目標嗎?
去年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大會上,世界主要國家就在會中達成了其中一項為2040年,全球禁售燃油汽車的《格拉斯哥氣候協定》。雖然不少汽車大廠包括Volvo、Jaguar Land Rover、福特、通用汽車、賓士以及中國比亞迪都跟進簽署,表示願意配合,但也有包括日商豐田、德國BMW在內的傳統車商不願做出承諾。
BMW的理由也相當冠冕堂皇,因為他們認為並非世界所有國家,都會積極建設電動車所需的基礎建設。在各方面條件都已完備的先進國家,譬如挪威、荷蘭,他們當然願意只賣電動車;但若是其他相對較落後、貧窮的國家,政府沒有政策配合、基礎設施不足、電力網路不完備,要怎麼只賣電動車?
台灣政府若再不思考台灣的軟硬體要如何往零碳排的方向轉型,恐怕以後就只能淪為國際廠商眼中的「落後國家」,甚至只能接收先進國家都不想要的燃油車了。(作者為口譯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