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表現十分亮麗,去年成長率達6.1%,為11年來最高。但民調顯示高達8成3民眾認為自己的經濟不是變壞就是沒變,也就是根本沒有變好,和政府的統計數字背道而馳。媒體也經常報導,國內生產毛額(GDP)幾乎年年成長,但20年來民眾的「實質薪資」卻停滯不前,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實質薪資停滯 束手無策

曾經有人懷疑,是經濟生產的大餅被資本家越拿越多,導致勞工拿到的變少。但5年前中研院專家研究後發現,經濟大餅中勞工分得的比例(勞動份額)原來的確有下降趨勢,但2002年後就沒有繼續下降,所以很難解釋為何「實質薪資」停滯不前。

後來的研究發現,是因為將「國內生產」(GDP)和「薪資」的「名目值」調整為「真實值」時,用來調整的「物價指數」不同所致;因前者(GDP)調整時所用的價格包含了大量價格持續下滑的電子產品或零件,而後者(薪資)調整所用的價格包含大量價格持續上漲的進口資源,導致2002年後「實質國內生產」仍然顯著成長,但「實質薪資」卻停滯不前的怪異現象。也就是說,這是我們社會的生產和消費的「交易條件」惡化導致的。另外,「實質薪資」並未包括各種福利和津貼,而這其實是在持續增加的,可惜這個領域的專家或政府都沒有深入研究它們到底有多少,讓大家可以更深入地討論。

無論如何,對照幾則最近的新聞,幾乎可以確定經濟成長的果實,是被高科技和金融公司囊括了。2021年上市櫃公司全年營收創下成長率16.2%的歷史紀錄;15家上市櫃金控公司狂賺580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成長率高達53.2%。而在製造業,僅僅是台積電一家企業,去年就獲利5965億元,年增率15.2%。主計總處最新的「工業及服務業平均每月總薪資」統計,去年11月為5萬0106元,比前年度同月的4萬8242元成長了3.73%,看來似乎有所成長。但若考慮去年12月的同比物價上漲率2.62%、「高頻率購買品」物價上漲率超過5%,難怪民眾感受自己的經濟狀況是持平或變壞。

上月主計總處公布「2020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全年薪資中位數」為50.1萬元,有半數(405萬)就業者月薪不到4.2萬元。這些較低薪者基本上就是年輕人,若扣除租屋、食物、衣著、交通、通訊等必要開支,在托嬰、托幼、課後、才藝、補習、國際交流等費用驚人的台灣,請問這些年輕人有能力或意願生養小孩嗎?即使夫妻都在工作,未來的購屋、保險、養老、長照等風險性儲備費用,加上年年變動的課綱和教材、就學申請制度,不是想到就令他們頭皮發麻,甚至連結婚都感到畏懼嗎?這些「國安問題」,政府迄今除了增加一些誘因不足的生養補助外,可說是束手無策、談都不敢談,就當是沒看到。

服務業國際化 當務之急

其實,在中研院的研究中,發現和台灣類似的南韓並未發生「實質薪資」停滯的現象,而是和國內生產同步上升,幅度雖小,但仍然增加;研判應該是「韓流」帶動了各種服務業出口所致,包括影視、教育、醫療、觀光等的國際化。中研院建議,基本上只靠內需的台灣服務業,必須學習南韓的國際化,包括國際醫療、設立國際分校、廣招國際旅客等等來提高其生產力。

然而,中研院沒有(或不敢)提出的,是對岸這個廣大的台灣服務業腹地,已經硬生生地被民進黨政府糟蹋了。南韓可以讓服務業國際化的領域,台灣原來都可以輕鬆透過改善(或維持)兩岸關係來達成的,包括《兩岸服貿協議》原可大幅擴張台灣服務業的市場,如今都已煙消雲散(蔡政府不可能讓《服貿》生效),這就是為了「抗中」所付出的代價,包括年輕庶民的未來。

除了擴大服務業市場外,政府其實還可以做許多事情,來提升服務業生產力、促進其發展的。例如,打造台灣成為「亞洲生活樂園」,讓境外人士被口碑吸引到台灣,進行完整的旅遊或周末度假、享受美食、美景、美髮、按摩、算命、購物、博物館等。但是,除了高科技和生技,請問政府關愛的眼神,可曾須臾停留在庶民服務業上,給它們適當的協助,提升其生產力和相應的薪資?若只會「抗中」,卻不管年輕庶民的未來,小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中時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