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王婉諭,日前在臉書表示:去年她曾指出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具性別歧視問題,因此在質詢時要求教育部改善;不久前,教育部已回覆調整進度,表示將建立「常態檢修」性別平等議題內容機制。

前述有關要求教育部改善涉及「性別歧視」的議題,其中最讓王立委滿意的是,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等,原先在辭典中,都是「對媽媽的父母親」的稱謂,如今調整過後,加註了「今亦稱祖父、祖母、阿公、阿嬤」;祖父、祖母也不只是對「父親的父母親」,也同樣也能是「母親的父母親」。

此一稱謂的改變,經媒體轉述王立委的臉書報導之後,在短短數小時之內,即招致數十位網友的負評,竟然沒有一則是贊成及叫好的。這些評論包括:如果有個「外」字就是歧視,要改的可多了,例如外國人、外科醫生、外送員、外行人等等。也有人指王委員是「吃飽了沒事做」!

的確,有關對父母親的爸爸和媽媽,父母親的兄弟姊妹及他們的下一代,在中文裡都有著不同的稱謂,區分的清清楚楚;這不僅是行之有年的習慣,中國文化中所強調的倫理,也是詳細的區別。要去改變稱謂,實在是沒有意義,也沒有道理。

王婉諭透露,她們家的孩子過去也不理解,「為什麼爸爸的爸爸媽媽,跟媽媽的爸爸媽媽,會有內外的差異?為什麼媽媽的爸爸媽媽是外公外婆?不都一樣是阿公阿嬤、爺爺奶奶嗎?」並認為如今這樣的改變,也更加符合我們的生活樣態。難道王立委不會跟她的孩子解釋清楚嗎?年輕的一代對許多用字的簡化,已經凸顯了他們的弱智;對中文的學識,更是比大陸學生差了一大截。

有網友批評王立委是「吃飽撐著沒事幹嗎」?「這樣的改變就不會有性別歧視嗎」?持平而論,王婉瑜能夠當上立委,多少跟她女兒小燈泡的慘死所獲取的同情有關。然而她在立委任內的確是盡心盡力。幾年來她在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的質詢,或者總質詢中,針對犯罪被害人的保護與協助、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和性平觀念方面都有認真的表現。但上述名稱的改變,則確有值得思考與商議之處。

至於我們的教育部,幾年下來出過的紕漏和受到批評之處還真是不少。其實在多年前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對於通用字詞的說明,將許多平常易混淆的字詞都列為正解,認為一個詞可以有多種寫法都不算錯。因而讓許多中文老師對於重編辭典無法認同。

如今教育部也無須見到立委就矮一截,主管國家教育百年大計的官員們,在立院接受質詢時,不要總是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畢竟在教育部裡面養了許多吃國家俸祿、領取老百姓納稅血汗錢的教育專家;你們應當根據自己的專業,多做一些有意義的實事,而不是沒事找事做才好!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立委 #教育部 #父母親 #改變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