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則新聞值得注意,一是大陸官媒《人民政協報》指稱,國民黨立委林為洲、陳以信是比民進黨「明獨」更難防的「暗獨」,對統一的破壞力更勝民進黨;二是針對我國競速滑冰選手黃郁婷的「不當言行」,行政院將進行調查並處分。這兩件事都引發了強烈的糾結與爭議,也益發凸顯國民黨當前處境之艱難矛盾。
兩岸交流雖已30多年,但大陸當局對台灣社會真正的民意走向是否確實了解、掌握,還是心裡明白,但外在表態、策略上又另有所圖,恐怕見仁見智。就前者而言,大陸當局對「中華民國派」的路線主張不斷採取「非統即獨」二分法的壓縮,只會使得台灣獨派民意的理與力更為高漲,讓國民黨在「暗獨」與「舔共」的夾殺中,兩面不討好而日漸萎縮。如此惡性循環下來,國民黨一黨的興衰事小,台灣社會促進兩岸和平交流的理性力量跟著葬送,那才真正可悲。
就後者來說,代表國家參賽冬奧的黃郁婷,相關言行固然可議,值得檢討,但其罪應不至於讓府院如此撼動視聽、大起干戈而秋後算帳。蔡政府若為了凸顯「抗中反中」的意識形態,以「大炮打小鳥」的架式拿年輕的運動員為政治祭旗,其間情理法的爭議與比例輕重,社會自有公評,未必就能一味稱了蔡政府的意。這當然是國民黨批判力爭的機會,但也足見蔡政府的有恃無恐。
台灣藍綠兩黨氣勢的升降翻轉之所以會出現今天這樣令人慨嘆的局面,除了國民黨不長進、咎由自取之外,來自對岸的變數已變得越來越重要;兩岸關係始終是影響台灣政治大氣候、政黨競爭態勢的重中之重,甚至是某種終極魔咒。近年來只要綠營祭起「反中抗中」咒語,就能在選戰中搴旗斬將,而只要大陸對台灣進行批判,外界就會戲稱這是為民進黨在助選。這不僅使得大陸學乖,在台灣選戰中保持緘默,更是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越來越像民進黨的潛因。
當前台灣社會對兩岸未來統獨立場的差異,可概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兩岸,這在大陸當然是絕對多數,在台灣卻是極少數。二是由中華民國統一兩岸,這是台灣解嚴前的教育使然,現在若抱持此念,可說是志向可佩,也會被譏是不切實際。三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以泛藍支持者為主。四是中華民國是台灣,以泛綠支持者為主。
第三、四型加上大量流動的中間選民,構成了現在台灣社會對兩岸「維持現狀」的主流民意,兩種類型的差別在於,前者較認同中華文化、歷史與兩岸交流,較不排斥統;後者則與對岸保持距離,甚至抗拒、敵意且傾向獨。三、四兩型中間有灰色地帶,近年來民意顯然往第四型移動更多。但現在不是永遠,國民黨要努力的是擴大爭取更多民意往第三型前進,建構起主體性的理念論述,而不是隨民進黨狂飆起舞,更不能受對岸的壓迫而亂了節奏與方向。
國民黨的生存與命運仍將由台灣的選民決定,在民主政治、政黨競爭下,選民才是影響政黨與政治人物動向、主張的主要因素。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始終是正反合的鐵律,國民黨必須主動出擊,大陸也應該認清台灣民主的現實。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