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0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32.3%,較2019年增加2.4個百分點,接近日本的36.8%和美國的41.0%,2021年出口4464.5億美元,出超652.8億美元,都創歷史新高,但國人實質經常性薪資2021年下降了0.04%,為5年來所首見。顯示國人薪資並未隨製造業附加價值提高與出口擴張而增加。

附加價值率 停滯不前

深入探究可以發現,在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提高與出口擴張外表下,隱藏了產業間高度差異化的現象。就附加價值率而言,只有電子零組件業提高,傳統的成衣服飾、家具、機械、汽車、基本金屬、石油及煤等次產業,20年來不是停滯就是下降,服務業20年來甚至由69.2%降到68.3%,換句話說,國內產業發展出現了嚴重的「雙元化」現象。部分產業研究專家因而憂心台灣得了「荷蘭病」—電子零組件業快速成長與大量外銷因而壟斷各種資源,加上出口順差帶來幣值升高,反而造成傳產和服務業落後停滯。

這種製造和服務業生產力明顯差異的現象,是先進國家看不到的。由於生產資源自由移動,會在各產業間迅速移動,調整到產業間生產力皆類似的平衡狀態。然而,台灣電子業以全球為市場,得以在出口暢旺下持續提升生產力;但服務業因多限於島內狹隘市場難以出口,生產力難以提升,別說薪資偏低的住宿餐飲業,連獲利巨大、薪資較高的金融服務業的「附加價值率」,20年來居然也難獲提升,這是極大的警訊。

馬政府時期,準備和對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就是在為台灣服務業擴大市場,企盼對岸開放服務市場,讓台灣服務業得以赴陸投資,向對岸出口來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但民進黨卻視《服貿》為蛇蠍,認為台灣不可能「從中國走向世界」,必須「從世界走入中國」,無極限地扭曲《服貿》為馬政府和對岸合謀出賣台灣的「木馬屠城」陰謀,並以「太陽花學運」將其成功擋下之後,迄今卻無力加入任何有意義的「區域貿易協定」;乃至於今天占國內生產(GDP)6成的服務業,既無法「走入中國」,更無力「走向世界」,只能蜷縮於此小島,其「附加價值率」當然也就停滯不前,讓製造和服務兩業間的「雙元性」日益嚴重。

助弱勢產業 走向國際

和跛腳的產業發展同時出現的,是服務業生產力停滯不前,只好降低薪酬,甚至只能提供時薪工作;國家未能與他國簽訂「區域貿易協定」,傳統製造業出口必須向外國繳交關稅,處於不利的國際競爭環境,也只能降低薪資求生存,因而難以招攬優秀人才,造成惡性循環讓生產力更加停滯,進而造成傳產、服務業薪資和電子業越差越遠,「薪資雙元性」越來越嚴重。其結果是台灣的「所得分配」逐漸惡化,電子業的科技新貴大肆購買豪宅炒高房價,但眾多年輕人卻望屋興嘆、心生怨懟而抱怨「世代不公」。若政府無法迅速處理這種狀況,因支持「反中、抗中」而挺民進黨政府的年輕人,終將因生活重壓難以喘息而強烈反彈,成為載舟亦能覆舟的力量,絕非提供區區一些生養育津貼就能解決的。

建議蔡政府,首先,除了法規調適以外,盡速提出應對市場開放的「產業調整方案」和完整的「產業受衝擊救濟方案」,強化產業界(特別是弱勢的農業和傳統製造業)信心,讓加入CPTPP不會受到國內產業抗拒而延宕。其次,盡速強化農業和傳產研發機構的規模和能量,提供弱勢農工業更有國際競爭力來面對市場開放的競爭,讓農民和勞工更有信心面對開放,不會抗拒加入CPTPP。其三,除了CPTPP也要申請加入RCEP,北京不見得一定會杯葛,不要畫地自限。最後,要調整政府的研發資源配置,將過去多流向優勢產業的資源改變,投置於弱勢的傳產和服務業,以更強的創新和輔導,協助其走向國際。

若民進黨沉迷於幾次選舉和公投的勝利,不願面對「產業雙元性」帶來的危機,那麼將民進黨送上權力殿堂的力量,絕對會成為拉其下馬的覆舟之水,切莫輕忽了這隻巨大的「灰犀牛」。

#中時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