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8日美中《上海公報》發布,標誌國際政治重大改變,美中關係走向制度上的正常化,加速中華民國淡出世界舞台,也失去了「中」字的代表地位。50年後的今日,台灣哀悼二二八,美中則走入敵對。對於當年第一批踏入北京,力推關係正常化的美國官員們,這個日子同樣感慨。當年主導關係正常化的前國務卿季辛吉,也已年近99。
二戰後美國獨霸,蘇聯及日本曾位居第二,但前者強在政軍力量,後者優勢於經濟,卻都沒有兩相兼顧。結果分別被「圍堵」跟「廣場協議」絆了一跤,從此一蹶不振,難再起頭,甚至走入歷史灰燼。可今天第二名的中國不僅兩相兼顧也緩步加速,小步快跑到大步奔,甚至想要彎道超車。當今世界當然不能以「新冷戰」概括,美中結構僵局不僅是安全、經濟等物質之爭,也是更廣泛的制度、文明之爭,帶給超越冷戰蘇聯更全面的競爭壓力。
沒能遏制中國的崛起,有些人甩鍋到美國「接觸」政策的「失敗」,中國非但沒有成為民主國家,也不盡然是「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細看世界地圖,其實「接觸失敗」、民主倒退的例子到處都是,但唯中國沒有「崩潰」成失敗國家,而搖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反過來咬了「以美為首」的西方制度。再觀察RCEP的簽署、一帶一路涉水闢路、山東艦服役、極音速武器試射種種。這是物質之爭。
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為世界展示了另一種選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大推力50年後終於外溢,一帶一路在印太歐亞開出通往中原的條條大路,更顯美國「重建更好世界」、歐盟「全球門戶」的雞肋。更令西方震驚的,這個在軍事上超俄、經濟上超德、日,全方位趕美的竟是當年被叩關求饒、險遭瓜分、蠻荒落後的中國人,而它甚至還是一黨專制。這不必然就是「歷史的改寫」,而或許是多元特色現代化「歷史的並進」,但絕不會是「歷史的終結」。這是制度之爭。
60年前毛澤東預判「東風壓倒西風」,但韓戰、越戰可能只是亂流,今天中國的全面進迫,才是使美國可能改變航向的東風。外有「中國威脅」,內有社會分裂,主宰國際規則七十餘年後,美國的強勢地位已然動搖。無論對美中,現在都處於某種程度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然而藉科技之最、軍事之強、經濟之力、文化之被、價值之廣,美國依然是一超多強下的首極,要想彎道超車,不切實際。沒有哪一方即將崩潰,也沒有誰即將打敗誰,美中仍須尋求競爭下的共存。若以「東升西降」戰略思維為出發點,則北京行事務必謹言慎行、步步為營。「東升」或許不達北京期望之快,「西落」也非習所想之多。時勢由誰掌握,仍在未定之天。這是文明之爭。
美中《上海公報》50個風雨歲月,美中從「關係正常化」走向另一個極端,國際環境從兩極冷戰走向一超多強,中國成為首極下的第二。在物質基礎、中國故事上構築「四個自信」,又自覺處「百年恰似風華正茂」時遇上美國國會山莊淪陷、喀布爾時刻,更加確信第二個百年、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的必然。美中結構僵局呈現的是物質、制度、文明之爭,必須建立「護欄」以求雙方「共存」。
目前看來,太平洋的確夠大,但未來不一定容納得下兩個霸權國家。僵局是結構所致之必定,套習所言「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以50年前美中關係能正常化為鑒,創下一個50年霸權關係的妥協與諒解。實難達成,來之不易,卻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作者為軍事評論員、自由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