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父浩公於民34年(1945)2月想要辭去縣長職務的時候,也正是日寇侵華之戰快將結束之時。

其時日寇除欲進占陪都重慶外,亦欲先攻占整個廣東省,切斷廣東、福建等省與重慶的聯繫。日寇已於民27年(1938)10月占領廣州,廣東省政府乃遷往韶關;民34年(1945)初,日寇又攻占韶關,省政府乃再遷至與江西接壤的平遠,平遠一夕間成為廣東省的省會。

省府為了抗敵作戰的指揮便利,民34年(1945)2月,平遠及蕉嶺二縣縣長皆改由軍人出任,浩公的辭職乃順利獲准,改出任廣東省黨部委員,全家由蕉嶺搬回平遠。

民34年(1945)7月,我在平遠的鐵民學校小學部畢業了,也正是浩公辭去了縣長苦差,在老家暫做閑差的時日中。其時抗戰局勢大局向好,但日寇仍頑抗中。廣東省政府撤退在平遠縣,這偏鄉僻縣因省政府的到來,增加了不少熱鬧。浩公在省政府或省黨部的故舊朋友,來家中拜會的自然也多了,故消息也更靈通。

民34年(1945)8月6日,美空軍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3天後的9日,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我們都及時知道;接著來的是8月10日,日本政府請降書,已由瑞士、瑞典轉達中、美、英、蘇4個同盟國,表達願意接受盟方《波茨坦宣言》中的各項規定,接受無條件投降。

這一驚天消息,平遠在11日中午收悉,東石鎮已開始燃放鞭砲。旋見一穿著白衣的鄉親,脫下上衣,一路飛舞著上衣,同時大叫:「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自墟崗前來向浩公報告。浩公一時呆立門前,狀似不可置信。平遠的鞭砲聲響,繼續響徹到深夜,真是舉國歡騰。第二天,但見浩公在客廳內渡步,大聲用客語吟唱著:

原子彈從天上來,長崎廣島化成灰;

倭皇乞地無顏色,開國於今第一回。

在不盡的鞭炮聲中,中國,緩慢地終於站起來了。至於誰代表中國,卻是抗戰勝利後中國內政上「分」、「合」問題的又一篇章。

鐵民學校離我們的住家距離約5公里左右,故學校的學生,很多要住校求學,少數附近村莊的子弟,才每日走讀。住宿生每個禮拜,要自帶米糧到校;米放入一布袋中繫緊,上繫名牌,丟入大鐵鍋中用水煮熟。大多自帶鹹菜、蘿蔔乾等佐食;飯堂也零賣些青菜、肉食點綴,是當時家鄉的典型生活。

是年快入夏時,我和同胞雙生弟偉湘,禮拜六放學後結伴步行回家,但見水田缺水,禾稻全部被蝗蟲侵入而成枯焦現象,不覺都大吃一驚,凝視久之。兩位小兄弟默看後互按手印誓曰:你(偉湘)以後上大學要學病蟲害,我學水利,造福鄉梓,為民除害。

勝利了,小學也畢業了,浩公自然考慮子女們繼續升學的問題。那時的梅縣,不僅是梅州市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各縣市中,中等學校最多的縣份。據知僅梅縣一縣,有中學36所,和江蘇的無錫齊名。

無鍚是魚米之鄉,學校多應在意料之中,梅縣卻是個山區縣份,學校多就有點例外了。原因在梅縣縣民很多到南洋一帶謀生,像葉劍英即其中之一;而絕大多數到外地謀生者,是目不識丁的打工仔,謀生時自然吃盡唸書太少之苦。故在南洋各地打工有成之後,返鄉後的要務,就是要在家鄉興辦學校;小學可由私塾變成,辦校就多從中學開始。僑鄉梅縣,乃遍地開花,中學遍立而成風氣,梅縣中學之多,原因在此。

民34年(1945)秋,哥哥們安排到梅縣的私立東山中學,我則到梅縣縣立一中初中一年級。民35年(1946)春,我們四兄弟都轉入樂育中學,這是一所含初中及高中的完全中學,是德國人的基督教會興辦,在梅州薄有名聲。但德國戰敗,德人皆遣送回國,改由梅縣當地教會人士主持,仍維持了相當的基督教會氣息。

同樣是中央銀行發行的金圓券,民國37年因政局不穩,貨幣貶值,最小面額和最大面額差距高達千萬倍。(吳進昌攝)
同樣是中央銀行發行的金圓券,民國37年因政局不穩,貨幣貶值,最小面額和最大面額差距高達千萬倍。(吳進昌攝)

我在這裡一共求學兩年,從初一下到初三上,即民35年春至民37年夏,也正是國共兩黨在東北、華北熱戰正酣之時。因長年戰爭導致國庫空虛,八年抗戰之後早已民生凋蔽,逼迫著國民政府在民37年(1948)秋發行金圓券券,但金圓券券貶值之迅速,快過前線國軍戰敗的速度;兄弟們在樂育中學求學,學費及生活費,浩公已無法負擔,不得已,全部轉往平遠縣立一中。

其時平遠鄉間,已把金圓券戲稱為「今年見」,無人使用金圓券了。民間的做法是,大家都改用銀元硬幣或實物交換。故平遠中學的學費,可用家鄉現有的稻穀繳納,乃減輕了不少負擔。

國府財政上的崩潰,實際是國民政府在大陸地區行將崩潰的前兆。但是我們那個年紀,並不瞭解這在政治局勢上的意義。

(朱偉岳為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岳專欄每周日刊出】

#平遠 #梅縣 #抗戰勝利 #1945 #金圓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