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在赴歐洲前,告訴美國企業領袖「世界即將出現新秩序,美國必須起來領導」,隨後在華沙發表演說,稱「這是一場民主對抗專制、自由對抗壓制、基於規則的秩序和蠻力統治之間的鬥爭,這場戰鬥不會在幾天或幾個月內勝利。」拜登慷慨激昂,傳達的訊息是戰爭短期內不會結束,俄羅斯將陷入「烏克蘭泥沼」。

俄國實力依然存在

拜登先到布魯塞爾參加NATO峰會及G7峰會,之後前往波蘭,先視察美國陸軍第82空降師,與官兵一同自拍、在食堂裡吃披薩,並發表演說,彰顯拜登自認美國已掌握主動權。躊躇自滿的他,演說結束前脫稿演出,表示普丁「不能繼續掌權」,不但令美國官員震驚,更成為他外交出擊中最大的爭議點。

包括國務卿布林肯在內的美國高層官員紛紛澄清,這句話並不在預擬講稿中,不是要討論普丁在俄國的權力或改變俄國政權,而是指普丁無權對烏克蘭發動戰爭或侵略。但不可避免的,拜登的即興談話立刻被解讀,只要普丁在位一天,美國立場將更加轉向戰略對抗,預警美俄新冷戰的開端,也使得原本為展現美國追求和平,希望早日化解烏克蘭危機的訪問變調。

俄烏戰爭陷入困境,西方世界經濟制裁嚴厲,確實使俄羅斯及普丁面臨空前危機,但這並未改變俄羅斯是核子大國、歐洲軍力最強大、普丁絕不會承認失敗的事實,如無法外交解決,戰爭只會繼續拖延,人禍持續擴大。美國的策略非常明顯,就是要利用烏克蘭危機的戰略機遇,整合西方國家及印太地區盟邦與夥伴,主導重塑新世界秩序。但過度的樂觀、自滿往往脫離現實,只有激進言論,卻缺乏實質作為、底氣不足,不但無助於達成目標,更將造成烏克蘭另類的「人道危機」。

事實上,單以美國內部而言,俄羅斯在烏克蘭失利並未轉換為拜登的「戰爭紅利」,美國最新NBC民調顯示,拜登的政治支持率再度滑落3個百分點,到達最低的40%,反對率則上升至54%。如同片面自阿富汗撤軍,無法阻止普丁侵略,防止人道災難,加上能源價格上漲、通膨失控,以及共和黨虎視眈眈,拜登及民主黨正奔向選舉災難;假如美國本身都是如此,國際社會的情勢只會更為惡劣。

中國站上戰略高點

中國應是化解烏克蘭危機及建構未來新世界秩序的關鍵因素,但拜登政府拒絕修正兩大強權全方位對抗戰略,強硬制裁俄羅斯的次要目標,就在迫使中共加入制裁俄國行列,甚至暗示可能對中採取制裁行動。美國也欲藉俄烏戰爭,曝露中國與俄羅斯的同質性,打擊中國的國際形象與地位,期望俄羅斯自烏克蘭鍛羽之後,中國的領導地位連帶受損,喪失對新世界秩序的主導權。

但俄烏戰事很可能繼續延宕,而成為俄羅斯與西方世界的長期實力對抗,中國憑藉其經濟與軍事力量,在美中蘇三角關係的比重增加,將占據戰略制高點。另外,面對烏克蘭危機,北京所有決策基本上不脫離美中戰略競爭架構,即使因為烏克蘭問題流失部分經濟利益,也絕不允許美國在兩強競爭中取得優勢。

最重要的是,不同於過去的重要戰爭或領土之爭,俄烏戰爭不但是地緣政治的分水嶺,對地緣經濟衝擊更為深刻,戰爭及伴隨的最嚴厲經濟制裁,全球第11大經濟體的俄羅斯首當其衝,其效應擴散到鄰近國家及地區,隨之而來的全球能源、大宗物資、肥料、礦物等價格狂飆,更使原本高居不下的通膨雪上加霜,許多無關的國家及消費者必須承受「連帶損害」。

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最受爭議之處,就是欠缺經濟元素,這是根本的結構性問題,烏克蘭危機表面上是拜登政府的戰略機遇,但也反映了無論國際或國內政治都不能脫離基本面,NBC的民調顯示,美國的方向錯誤,國際政治爾虞我詐,但國內民意絕不能偏視。

#拜登 #美國 #俄羅斯 #戰爭 #普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