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日前訪台,台灣雖然成為鎂光燈焦點,但緊接而來的解放軍軍演,不但讓兩岸陷入台海危機、國軍備戰壓力遽增,連帶的北京對台祭出一系列的經濟制裁,未來不但衝擊台灣產業發展,我國在國防安全上的壓力也來到史上最高,於是乎如何解決台海目前的危機成為顯學。
兩岸關係向來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結,政治、外交與軍事上,兩岸仍處在對峙階段,但在經貿、人員、文化的連結上,台灣與大陸又有著密不可分的情結。從外部的國際政治結構來論,2017年開始,美中進入全面的競爭、對峙階段,無論是印太國家,或是歐洲國家皆必須面臨選邊站的局面。
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選邊站不可怕,但完全地與另一邊切割則是相當危險,中華民國(台灣)從1949年開始,在對外關係的處理上較為親美,時至今日,台灣雖已民主化,但親美仍為中華民國政府的主旋律。
親美路線沒有對錯之分,但兩岸關係對台灣而言,同樣相當重要。經貿上台灣高度仰賴大陸市場,無論是東南亞、日本或美國的市場皆無法彌補;社會上兩岸的人民有著密不可分的合作;文化上中華文化為兩岸關係中的最大公約數(其他文化亦有,但比例較小)。因此台灣在發展兩岸、外交政策時,自然不應輕易偏廢任何一方。
務實、誠懇的外交路線適合中華民國,而兩岸關係的選擇,目前必須回到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道路上,而開啟兩岸之間互信的基礎,關鍵在於政治語言的使用。馬政府時代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恰好為穩定兩岸關係的基礎,更是雙方對話的前提,雖然總統蔡英文強調願意和對岸溝通、談話,但兩岸相互溝通的基礎難道不是九二共識嗎?
具有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不但能確保中華民國的主權發展,也能維護台灣民眾的身家性命,更有助於維持兩岸在政治分歧中持續對話的空間。當前兩岸情勢恰好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區,我們固然要譴責中國大陸、解放軍單方面的粗魯行為,但在兩岸關係的互動中,台灣應把握主動權,並向對岸遞出橄欖枝。
海峽兩岸是否會真正走向戰爭不得而知,誠然在美中兩強對抗下,台灣有相當的無奈,親美路線恰為中華民國長年的對外政策,但如今中國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軍事力量上也是世界第二強權,我們固然要守護中華民國的國家主權、安全,也要全力支持三軍官兵守護家園,但仍不該完全忽略兩岸之間和平對話的重要性。兩岸在分治七十餘年後,雙方在政治認知上當然會有分歧,但為顧及雙方百姓的福祉,以及區域之和平,依然能透過對話試圖緩解當中的歧見、為兵凶戰危的兩岸情勢降溫,才是最符合雙方利益的舉措。(作者為專職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