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背負著大陸半導體自主化進程觀建廠商地位,近期消息也不斷,傳出美國政府放鬆實體清單禁令,讓部分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商可以供貨中芯國際,甚至連與荷商艾司摩爾(ASML)重新簽約12億美元採購半導體設備都拿來大做文章。不過,外媒揭露,包括應材、科林等仍未獲得美方出貨許可,ASML也澄清是深紫外光(DUV)曝光設備的訂單,不過,不只是硬體設備,人才也相當珍貴資源,每家半導體廠商都為此傷透腦筋,以中芯國際來看,就算砸重金留高階人才,但基礎人才流動率高也是問題。

陸美科技競爭並未隨著拜登政府上台緩解,北京當局在「中國製造2025」強調對基礎建設深化、科技產業強化基礎上,十四五計畫更在建立本土科技產業生產供應鏈,以及5G、新能源發展上繼續加深力道,半導體自主化成為大陸政策重心,人才來源也成為必須解決的困境。

去年6月中旬,《日經亞洲評論》報導,不具名人士指出現在已經被政府接管且解散、被稱為近年來最大半導體騙局的武漢弘芯,與較為不被業界所知的泉芯(濟南)兩家半導體廠,近1年挖角台積電50多名工程師以及其他專業人才等上百名員工,藉此研發14奈米和12奈米。當時消息指出,武漢弘芯提供比台積電年薪多出2~2.5倍酬薪,雖然距離台積電仍有2~3個世代差距,但大陸半導體的成熟製程技術已經相當穩定。

原先擔任中芯國際獨董、前台積電營運長蔣尚義,當時被邀請前往武漢弘芯擔任執行長後,傳出延攬前台積電50名工程師,甚至買進1台ASML的EUV機台,宣示步入先進製程決心。

不只是基礎人才,也有不少高階半導體人才前往大陸。台積電2000年併購世大半導體,其創辦人張汝京帶著百餘名的工程師前往大陸,創辦中芯國際,該公司迅速展穩腳步,在不到3、4年時間,中芯國際成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張汝京被稱作「中國半導體之父」。

不過,張汝京大動作赴陸另闢新事業,台積電發動專利權訴訟戰,最終在2009年底,台積電勝訴,中芯國際判賠2億美元以及中芯國際10%股權,張汝京被迫下台,中芯國際也在此後面臨先進製程技術發展困境。

除了大陸,南韓長期與台灣競爭半導體產業,也曾有人才前往南韓發展。現任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長、原台積電研發處長梁孟松職掌該公司先進製程研發以及成熟製程擴產。梁孟松2009年初離開台積電,率多位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團隊成員投效三星,並出任三星研發副總經理,使三星與台積電的技術差距急速縮短。

為此,台積電以梁孟松涉嫌洩漏營業秘密對其提告,法院判決梁孟松於2015年結束前禁止使用、洩漏台積電的營業秘密及人事資料。梁孟松於2017年10月開始擔任聯合執行長至今,並帶領中芯國際突破14奈米製程發展困境。

中芯國際目前還有許多來自台灣的半導體人才,目前也加強12吋晶圓、8吋晶圓產能,為了避免人才流失,中芯國際去年5利潤年增暴增超過644%。月26日宣布授予8名董事累計235.97萬份的購股權,梁孟松獲得與董座獲得數量並列最高,被視為綁住難得人才的行動。就算蔣尚義回鍋擔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梁孟松相當不滿揚言辭職,該公司高層仍極力挽留,目前2人皆名列中芯國際董事會。

然而,中芯國際畢竟跟台積電、英特爾與三星等擁有先進技術的大廠不在同個層次,半導體產業不僅是資本支出龐大,技術密集與客戶長期合作關係,都是在該產業競爭下的重要關鍵。根據去年底資料顯示,

依照台積電去年給出的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9年的員工主動離職率低於5%,中芯國際卻在2018年高達22%,遠遠是同業的1.3倍之多,在大陸市場各家廠商仍處在激烈競爭之下,恐怕難以只靠挖人才就取得先進技術。

#聯合 #三星 #台積電 #全球 #中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