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浯江溪口互花迷草蔓延,帶來淤塞和溼地陸化的環境生態問題,縣府將於日內展開移除作業,施作時翻攪底泥會產生「臭土味」,主辦單位建設處請民眾多加體諒。
農林科長鄭向廷說明,有「溼地殺手」之稱的互花米草,具有耐鹽、耐淹、抗風浪的特性,種子會隨風浪傳播,根系深且快速拓植,密集生長的植株會減低水流流動,卡住泥沙及垃圾,導致灘地逐漸陸化,改變鱟、水鳥、彈塗魚、招潮蟹在潮間帶的棲地環境,更會影響漁業資源。
這種原產於大西洋西海岸及墨西哥灣的植物,中國大陸在1980年引進福建沿海種植,作為護岸植物使用,後來因蔓延迅速,除造成航道淤積外,更嚴重破壞河口及沿海溼地生態。
10多年前,縣府發現互花迷草也在金門浯溪口等海岸現蹤,即曾採取各種移除方式,最終考量執行成效及經濟成本,評估結果以重型機具掩埋,搭配人工拔除方式的成效最高。
近年,浯江溪口互花米草有再度復發的跡象,不僅造成河口阻塞及垃圾淤積,堆積的淤泥更引起異味。金城鎮代表會和城區的鄰、里長屢次反映,縣府爭取中央經費支援,並避開冬候鳥活動季節,相關工程將於日內排定展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