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科技與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各種城市監控設備成為市民生活中形影不離的夥伴,一舉一動都隨時傳送到監控中心,並以演算法識別是否為「錯誤行為」。這種被西方社會視為侵犯隱私的做法,正以智慧城市的名義進入大陸民眾日常生活中,成為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安全措施。
《德國之聲》報導說,不論是建築工人未戴安全帽、司機開車時使用手機、隨手丟垃圾,上海浦東29萬台攝像頭能捕捉到所有這一切,當事人的頭像立即顯示在大螢幕上,並經由監控中心的演算法識別後轉發給有關部門。
報導說,中國大陸將此類監控中心稱為「智慧城市架構」的組成部分,浦東智慧城市"專案副主任盛丹丹(音)表示,「系統有助於創造安全、有序和清潔的環境,是更有效管理城市的一種方式」。
應對新冠疫情大流行也使用了這種數位技術。盛丹丹說,家門口也安裝聯網感測器,一旦記錄到有人違規離開公寓,監控中心便會收到警報,再以手機應用程式與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相連,藉此確保居民遵守防疫措施。此外,透過演算法,還能即時監測到哪個人未戴口罩,更進步的臉部識別攝像頭還能偵測出是否構成疫情風險,經過資料庫的交叉比對,可以將來自感染病例地區的人自動檢測出來。
報導表示,位於該市浦東區的監控中心被稱為 「城市大腦」,這是中國在各地力推專案的一部分。其目標是在所有主要公共場所,如火車站、十字路口、公園,實現100%的攝像頭覆蓋,媒體很自豪地宣稱,員警可在一秒鐘內識別街上任何一人。
位於柏林的德國馬歇爾基金的奧爾貝格(Mareike Ohlberg)從事對中國迅速擴充的安全機構的觀察,她分析中國各城市在互聯網上的公開招標情況後表示,這些資料有非常詳細的附件及對監控計畫的說明。「哪些建築物的入口處應該安裝什麼樣的攝像頭?所有這些都在資料裡集中出現。」
報導說,大陸官方並不稱它為「監控」,而是一種「安全」措施,用於預防犯罪,有助於「社會穩定」。奧爾貝格形容,「只要你能用攝像頭覆蓋人類生活的每一領域,你也便能及時發現並化解任何衝突,重獲平靜。」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