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阿拉斯加和天津之後,中美高層官員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第三次會晤。鳳凰網《風向》報導,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教授解讀,這次會晤有4層涵義:
一、本次會晤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包括在中美在台灣、南海等議題上管控分歧,避免衝突對抗;還有因美國干涉中國內政而產生的涉疆、涉港問題,美方還需就中方列出的「兩張清單」進行回覆。另一方面是確定合作領域以及優先合作議題:包括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經濟復甦、伊核問題、阿富汗問題、半島核問題等。
二、此次瑞士會晤,主要是就一些基本原則問題進行討論。中美經貿磋商具體將由經貿團隊即將進行的對話來辦理。近期美國貿易代表提出的「再掛鈎」標誌著美國承認美國不可能與中國脫鈎,她可能期望提供調整規則,改變對於美國工人、企業、消費者、中產積極的不利因素。
三、可以預期,本次會晤將有兩方面的進展。第一,雙邊關係下一階段發展路線圖即將出爐。第二,中美將在雙方均關切的重要問題上展開,並取得一些成果,比如中國關切的台灣問題、香港問題,美國關切的購買國債問題、伊核問題等。美國在許多外交事務中,需要借助中國的力量,離不開中國的幫助。
四、此次會晤屬於中美關係的微調。因為拜登政府經過阿拉斯加和天津兩次會談,意識到此前「自以為是」的政策行不通,所以在9月雙方元首直接通話後,拜登政府就對華政策進行了戰術性調整,雖然這是一個積極的跡象,但是美國在戰略層面對中國的基本認知和判斷不會改變。但如果能有持續性改善緩和的戰術動作,雙方關係也會不斷改善。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