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6位教師主動出擊,提報計畫探討數位科技的道德問題,獲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卓越計畫」補助。(中正大學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6位教師主動出擊,提報計畫探討數位科技的道德問題,獲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卓越計畫」補助。(中正大學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教師團隊,提報計畫探討數位科技的道德問題,獲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卓越計畫」補助。(中正大學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教師團隊,提報計畫探討數位科技的道德問題,獲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卓越計畫」補助。(中正大學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台灣近年跟上全球數位浪潮,持續發展智慧科技,連政府部門都陸續引進AI扮演輔助角色,面對國外AI人工智慧招來不少爭議和批評,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6位教師主動出擊,提報計畫探討數位科技的道德問題,獲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卓越計畫」補助,首年計畫經費200萬元。

國外已有1秒就能產出200則速報的AI記者,還有AI法官判定罪犯假釋出獄,更有AI審查醫療服務申請資格等,但近年人工智慧危害社會正義的討論甚囂塵上,各國也紛紛提出譴責,相較之下,台灣公部門AI應用還在起步,中正社科院教師團隊,便提出「新自由主義下的數位科技霸權與社會正義危機:一個跨領域的視野」計畫,欲探討數位科技道德問題,以做為政府推動AI化借鏡參考,因此獲科技部補助。

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李翠萍舉例,早在10年前,美國警方已使用大數據分析罪犯資料庫,事先察覺潛在的犯罪行為,但AI不是無所不能,所有數據都隱藏傳統的偏差,當人工智慧透過大數據進行機器學習,很可能複製這樣的不平等。

李翠萍說,傳統上,非裔人種以奴隸身分進到美洲大陸,長期造成有色人種相對窮困、邊緣和被歧視,有案在身的非裔美國人比白人多,所以資料庫的原始數據早已存在著種族不平等,另外像亞馬遜也用AI篩選求職履歷,因傳統男性職場成就較高,更讓AI無意間產生性別歧視。

中正團隊除將針對人工智慧「非意圖歧視」形成的不公義與不公平,也從數位科技滲入日常生活、取代人工等,分析中高齡者轉業問題、新聞工作者與數位工具的關係、遠距工作者的公平知覺和工作滿足感等,李翠萍說,中高齡者容易因數位落差導致轉業困難,而機器人以壓倒性的速度寫新聞則可能搶人飯碗,讓新聞工作者成為另類弱勢。

「在享受數位科技的同時,不要忘記有一群人的人權、工作權,在數位科技下卻變成弱勢。」李翠萍說,計畫是想突顯,在這個強調競爭、自由、資金流動的全球市場機制下,除傳統既定印象的弱勢,數位科技崛起更出現新一波的不平等,需要被深入關注。

#AI人工智慧 #科技部 #中正大學 #正義危機 #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