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考證,「蜈蚣閣」這種藝陣,起源於閩南,再流傳到台灣。雲林西螺媽祖、北港朝天宮媽祖每年農曆3月慶典時,均可以見到。
台南學甲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每年附近鄉鎮在保生大帝壽誕時前往祝禱,稱為「學甲香」,而「學甲香」最有名的陣頭就是「蜈蚣閣」。
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表示,蜈蚣閣在台灣傳播很廣,他曾到台南,那裡有一個保生大帝廟(學甲慈濟宮),展示過一百零八節的蜈蚣閣,「這成為兩岸共同語言,有一個共同的非遺項目來推動和傳承,可以稱為兩岸民心相通的文化平台。」
大陸文化部是在2010年,同時將「閩台送王船」「海滄蜈蚣閣」公告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海滄區,除了清水祖師廟以外,青礁保生大帝進香期間,也會有「蜈蚣閣」出現。居民內板凳、竹架等物,搭成可以移動的小轎,再由8歲以下孩裡妝扮成各種古裝人物,坐在上面,被大人抬著移動,為神明慶生。
「蜈蚣閣」是傳遞忠孝節義精神,小朋友扮演的人物通常來自《隋唐演義》《五虎傳》《水滸傳》《羅通掃北》等等,基本以唐朝宋朝為背景的演義小說為主。
能夠登上蜈蚣閣扮演古代人物,據說可以獲得神明保佑,每年台南學甲慈宮保生大帝「上白礁」祭典,要上蜈蚣閣扮演的小朋友必須先報名,經過篩選與培訓才能上陣。一天下來非常累,家長通常會輪班跟在旁邊,隨時補充水份、幫忙擦汗。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