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片荒未解,從電子產業到汽車產業全都受到影響,各國政府為了降低供應鏈過度依賴亞洲的狀況,紛紛加強投資當地半導體產業的力道,不過也因為未來三年內將有大量產能同時開出,市場認為晶片供不應求的風險將會增加,尤其是目前短缺最嚴重的成熟製程。
日經亞洲評論報導,隨著大陸、美國、日本等國加強對半導體產業的補助,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認為,在2022年底前全球將建設29座新晶圓廠,明年全球對半導體設備的投資接近1000億美元,這兩項數據都寫下歷史新高。
在此狀況下,研究機構IDC集團認為,大量興建的晶圓廠將在明年年底開始投產,2023年半導體可能出現供應過剩,該集團副總裁Mario Morales說:「確實需要大量產能,因為我們非常看好市場的前景,但我們也開始看到消費者信心放緩的跡象,未來晶片商可能出現投資計畫被推遲或取消的情形。」
報導認為,如果未來出現供應過剩,不同類型的晶片過剩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成熟製程可能首當其衝,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研究主管Dale Gai則預估,目前最缺的成熟製程晶片,各大晶圓代工廠從2021年到2025年的產能會提高約40%。
另一方面,該機構則點出,從現在到2025年,10奈米或更小的先進製程晶片產能將增加1倍,但先進晶片的產能是從低基期開始擴張,目前先進晶片僅占全球晶圓代工產量約11%左右。
Dale Gai補充說道,「我們更關注成熟製程的晶片,尤其是2023年或2024年新產能開出的時候,這類晶片需求是否持續增加。」
報導指出,一旦市場降溫,過剩的產能將使製造商背負沉重的負擔,市場調查研究機構Omdia高級諮詢總監Akira Minamikawa說:「將這種風險降至最低的唯一方法是做出精準的需求預測,但這很難做到,尤其是在當前的市場狀況下。」
除了供應過剩外,晶片廠還面臨重複下單的風險,日本瑞薩電子第三季公布財報時,執行長Hidetoshi Shibata就曾表示,很難弄清楚有多少訂單是重複下單或虛幻訂單,財測需要針對訂單進行篩選,「因為我們認為其中有些訂單被浮報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